一枚“绿钥匙”能开三把“锁” 安徽大别山绿色发展见闻
新华社合肥7月27日电 题:一枚“绿钥匙”能开三把“锁”——安徽大别山绿色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诺、刘美子
初夏的大别山,满目苍翠,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块绿地,这里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记者在安徽省金寨县、岳西县等大别山地区采访了解到,聚焦绿色发展,促进沃野生金,老区人握紧的这枚“绿钥匙”正让这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焕发起勃勃生机。
开生态之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个月,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的吴永田在田地里放了好几个高音喇叭,循环播放人声、狗叫声以及敲锣打鼓的声音,借以驱赶越来越多“光顾”田地的野猪。早在十多年前,野猪可是稀罕物,由于人类猎杀与生存环境空间减缩,其数量一度急剧减少,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由于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野猪成了当地居民最熟悉的“邻居”之一,该村周边不完全统计有超过200头野猪活动,几乎家家户户都目睹过野猪群下山的“盛况”。在当地马鬃岭林场场长陶红军看来,长期以来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使得山林植被大量增加,群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都促进着山区变回野生动物乐园。
类似的情况在六安市霍山县亦有体现,最近几年,当地东淠河湿地成为“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的栖居地,这种对环境要求苛刻的小鸟长期“落户”大别山见证着当地生态保护的成效。安徽省探索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根据年度联合监测结果,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已连续5年达到补偿条件,出境水质为优。六安市旅委负责人说,当地几大水库积蓄了70亿立方米Ⅱ类优质水源,空气质量常年在Ⅰ类以上。
开脱贫之锁:绿色饭碗越端越稳
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升经济的“绿色含量”成为大别山打开脱贫之锁的关键。
安庆市宿松县的柳坪乡有一个颇为诗意的别名——“竹海茶乡”,竹和茶是当地脱贫的法宝。当地的邱山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这里着力打造以毛竹、茶叶为主体的山区特色产业,走上了新型“靠山吃山”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当地依托改造的4700余亩竹园,成立竹业协会,对竹园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生产,并与加工企业签订公司销售合同,改变了过去零星生产、随机销售的低产低效局面。
茶叶最初没名气,卖不上价,2014年,当地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生态农业公司和茶叶协会,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创建“宿松香芽”这一自主品牌。如今,茶园由最初的60多亩发展到800多亩,价格也卖到每斤400~1000元不等,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
邱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吴泽虎告诉记者,到今年底,全村160户贫困户563人可望全部脱贫,“生态山水林田已成为全村取之不尽的红利之源。”
好风景亦能“敲”开致富门。满载着游客的旅游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开进坐落在岳西县黄尾镇的大别山彩虹瀑布景区。位于景区内的五谷饮农家乐里,女主人胡霞正在为预定午餐的游客准备食材。2012年她开始经营农家乐,去年收入达到30余万元,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农家乐纯收入3万多元。
“过去都是扛着斧头上山讨生活,日子越过越穷。现在我们家门口‘卖风景’就可以致富。”胡霞开心地介绍。这来源于当地开发资源、成立农家乐协会等一系列旅游组合拳。截至目前,协会里的农家乐已达105家,日接待能力过万人,2018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
开振兴之锁:红色土地的绿色崛起
#p#分页标题#e#大别山是英雄之山,革命战争年代,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如今,为保护生态环境,大别山区在工业企业关停并转、优化结构上付出巨大代价,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以“红”为底色,甘于奉献的大别山人不怕困难,以多元绿色产业促红色土地崛起。
金寨县张冲乡境内的大别山西段北麓,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此刻正在施工,山上山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预计到2021年7月,电站将实现首台30万千瓦机组发电。金寨县委副书记王思春告诉记者,当地清洁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先后建成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总装机159.39万千瓦,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
距离金寨140余公里的安徽省会合肥,一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大别山地区的一家企业向参展观众介绍其生产的秸秆工艺品。“我们收购当地农民的秸秆,依托细致做工和创意设计,将不起眼的废弃物制成精美的家居装饰和节庆产品,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该企业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这家山区企业年利用秸秆量近1000吨,设计出20多个系列、近3000余款产品,出口累计近1500万美元。
近年来,大别山区围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建设。记者在安庆市《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及安徽省实施方案”中期评估情况的汇报》中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1%。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