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泄露隐私:“隐私换便利”尝鲜期总会过去
Siri泄露隐私:“隐私换便利”尝鲜期总会过去
新京报插图/赵斌
科技观察
前几十年里,进步的故事曾经支撑了科技公司的腾飞,而往后,如何真正抚平公众心中的恐惧,则是另一段商业故事了。
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边沁曾设想出全景监狱式模型。个中的敞视与监控,如今俨然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隐喻:人们对赛博空间成为全景监狱的担心,慢慢已不是杞人之忧。
监视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你明知道存在监视,却永远都不知道是谁在监视,后果又将如何。但对监视者来说,监视的效益总体却很可观。
此前某互联网公司CEO的那句“用隐私换取便利”,就潜藏着一种胜利者的逻辑:掌控用户的数据,也就等于掌控了用户。听起来话糙,可从数据与权力的视角来看,当下不少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创新,都难逃“数据收集”的质疑。
一向在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方面走在行业前列的苹果,也难以避免类似原罪。近来媒体已证实,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及采用了siri系统的各类终端,均存在收集和保存了部分用户隐私数据的问题。
收集用户数据并不算稀奇,但真正让人觉得害怕的,是这部分数据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据英国一家权威媒体称,Siri语音助手很容易被激活,有时还能监听到私人对话,比如人们与医生交谈、毒品交易和性接触谈话内容。苹果的大量外包公司人员均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通过siri收集的用户数据。
的确,外包公司员工想要通过这些细碎的数据来作恶,仍存在现实难度:苹果或许有可能将部分数据打包给这些外包公司,但一般而言,员工收到的往往是已经过处理的匿名数据,想要拿着这种数据作恶,难度很大。且苹果官方的回应是,大约只审听了1%的Siri用户录音,另外这些音频数据并未与消费者的苹果账号相关联。
但是,类似的新闻一旦发生,仍会对公众的心理底线造成冲击。这种恐惧,源自于人类深层对监视者的恐惧,无论科技公司如何不厌其烦地解释其安全风控措施,可对于用户来说,自己的隐私掌握在他人手里,而这个“他者”恰恰又是未知的,这势必造成未知的风险和恐惧。
当下,很多科技公司正越来越热衷于更多的新产品来获取用户,比如,各大互联网公司曾经一拥而上的智能音箱。换一个维度来想,一台永远在线的、开启了录音权限的智能音箱放在自己的客厅,事实上等同于放了一台开关在他人手里的录音机在房间里。
乍看起来,消费者似乎会为便利而惊喜,但新产品带来的便利和新鲜总会过去,随之而来的恐惧则有可能彻底毁掉科技公司与用户的这层信任。
在互联网下半场,安全和隐私大于增长。不论智能语音助手siri也好,还是智能音箱也好,如果科技公司总想着用一款产品来收集用户数据,再利用数据进行商业尝试,那用户与企业之间那层薄薄的信任很快就会消失,伴随而至的,是无止境的挣扎和怀疑。
科技会带来进步,也会带来恐惧,前几十年里,进步的故事曾经支撑了科技公司的腾飞,而往后,如何真正抚平公众心中的恐惧,则是另一段商业故事了。
□马文(媒体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