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怎样跨过小学三年级的坎
校园足球怎样跨过小学三年级的坎
在杭州小学生足球圈,有一对很有名的双胞胎。哥哥叫刘翊佐,弟弟叫刘翊佑,教练们都喜欢直接叫他们两兄弟“左右”。从带他们训练的教练,到看过他们踢球的看客,都评价“左右”兄弟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天赋与能力。如果坚持踢下去,说不定会成为著名前双胞胎国脚孙吉孙祥的接班人。
但今年,兄弟俩小学毕业了,有一个问题让关注他们的人格外关心:升到初中,学业压力变大,他们还会继续踢球吗?
小学三年级开始退出
到了高年级更是断崖式流失
校园足球,除了普及到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常规足球体育课,那些天赋不错、想进一步提高的孩子们还可以去上专门的课外培训班,通过培训班进一步磨练球技,他们原本可以继续往上走,边读书边踢球,拔尖儿的甚至会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走上金字塔顶端。
这本是一条已被日韩等国家玩儿到极致的青训培养道路,日本每年的全国校园足球联赛,不论是比赛水平还是关注度,都会令国内青训界羡慕一番,但也只能停留在羡慕的份儿,因为在国内想走这条路,有点难。
“现在踢球的孩子确实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中脱颖而出的好苗子,也开始慢慢流失。从三年级起,一些孩子就因为学业开始退出课外培训班,到五六年级,更是断崖式下跌,最后一半的人都会离开。”黄龙绿鹰足球俱乐部在杭州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三年多,已进驻96所幼儿园、中小学进行足球培训,运营总监倪炜栋很遗憾地说。
如果说,三年级的孩子选择放弃除了因为学业,还有发现自己不适合足球后选择别的兴趣的原因,那么到了高年级,放弃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备战中考的升学压力。一支20人的队伍,坚持到最后的可能只有七八个人。
倪炜栋表示,如今的学校里,平均50个男生里面会出现一个水平还可以的小球员,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更是千里挑一。眼看着校园足球的面逐年铺开了,基础扩大了,却不见能够让这些好苗子一步步上升的通道,非常心痛。
家长观念已在改变
但升学仍是头号目标
倪炜栋总结这三年来的培训经历,觉得家长们对于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幼儿园阶段,就有很多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足球培训班,如今,光是在黄龙绿鹰足球俱乐部进行培训的滨江区的幼儿园孩子就有三百多个,而且数字逐年稳步增长。
“这些家长一般就是三个意愿,第一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足球锻炼身体,第二是培养团队精神,第三就是发现孩子有一定运动天赋,想发挥足球特长。”
但又不得不说,这样的观念一般都只停留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一旦升入三年级,孩子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即使每周足球训练的时间加起来只有6个小时,家长也不愿冒此风险,让孩子继续。虽然强行将孩子从足球场拉回到补习班的家长,也在减少,但是不可否认,学业依然是横亘在孩子和足球之间的一座山。
“左右”兄弟能一直坚持到现在,与家长的支持分不开。他爸爸认为:“学习压力越重,越需要给他们时间和方式去缓解,去发泄,足球是孩子们选择的方式,我尊重他们。”即使如此,进入高年级后,兄弟俩每周3-4次的训练频率与低年级相比,还是减少了。
“只要他们一直喜欢,我不会拖后腿,但我也跟他们讲,学习依然是第一位,在目前通过足球升学的通道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还是希望他们走最常规的道路,足球只是兴趣、是辅助。”
上升通道正在打开
足球小将依然可以逐梦
日韩也面临同样升学压力,为何能走出不一样的道路?中国家长是无奈的,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足球与升学的挂钩,才是关键。
#p#分页标题#e#“左右”兄弟已经迈过了第一道坎,兄弟俩已经通过踢球,成功升入了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不但进入了好初中,还能继续训练踢球,兄弟俩无疑是幸运的。
滨江区教育局与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在上个月命名了两所学校作为“2019—2022 周期滨江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便是其中之一。真正拿出好的学校来作为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给这些想踢球、有天赋的孩子们一个继续绿茵梦的机会,滨江区这一步走在了杭州市的前列。
而从2018年开始,校园足球夏令营省级和全国最佳阵容全面与等级运动员挂钩,普通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享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升学政策,进入985、211高校就读。可以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名额在向足球倾斜,一些以往从来不招收足球高水平生的高校也开了口子,比如清华、北大。
目前,这只是个开始,如何将这个通道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全面打通,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打开,以及如何规范利用这一通道,让更多像“左右”兄弟这样的足球小将持续保留足球梦,仍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