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荣:“红丝带”家长与“艾”同行22年

网络 林晓舟 2019-08-03 20:08  阅读量:11303   

  王克荣:“红丝带”家长与“艾”同行22年

  王克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护士长。她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35年,护理过27种传染病患者5万多人。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有一个专门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服务的组织——红丝带之家,王克荣是“家长”。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地坛医院工作。1997年,王克荣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病人。“其实,我们病房刚刚收治艾滋病患者时,我也很紧张。”王克荣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还记得当时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都要全副武装。

 

  后来,一位患者的故事让她改变了想法。患者姓李,是一个工厂的车间负责人,有一天车间着火了,所有人都往外冲,只有他毅然逆行冲进火场,关闭了可能会引起大爆炸的阀门,但自己却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治疗中,老李多次输血,很可能是在某次输血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王克荣被感动了,从那一刻起,她总想着要多为艾滋病患者做些什么。除了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与照顾,王克荣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进行情感的交流,改变艾滋病患者自卑、封闭的现状,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一次次的郊游、座谈会、聚餐,王克荣真诚地和患者相互交流,“王姐”的称呼也越叫越响了。

  在这个过程中,王克荣发现,艾滋病患者在身体遭受痛苦的同时,还面临着精神上的痛苦,仅在病房里关心艾滋病患者是不够的,他们在走出医院后,心理上以及融入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帮助。于是,王克荣的手机里渐渐存上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电话,微信里面多了很多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好友。

  与“艾”同行22年,咨询的、求助的、感谢的,打开王克荣的微信,2721名微信好友中,艾滋病患者占到一半以上。她的手机从来都是24小时开机,在患者眼中,她是时时在岗的“求救热线”。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更换号码,就怕患者找不到我。”

  “帮助艾滋病患者,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2005年1月6日,北京红丝带之家成立了,王克荣是这个“家”的大家长。这里每天都有很多咨询电话,值守热线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是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

  截至目前,北京红丝带之家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累计已超过2万人,常驻志愿者达300余人,其中有大学生、专科护士以及20余名同伴教育员。

  与“艾”同行。一路走来,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曾被授予“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王克荣说,“爱是可以传递的。我们是医护人员,有责任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爱。”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