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具下的中国乡村:“网店”“直播”走入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70年)新农具下的中国乡村:“网店”“直播”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新社南京8月5日电 题:新农具下的中国乡村:“网店”“直播”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 杨颜慈 刘林
八月骄阳洒在江苏连云港灌南县的田野上,热浪扑面而来。当地新安县的“网红”村民许睿却在凉爽的直播间里,向“粉丝”叫卖着可口的当地大米。
“自产自销的有机大米,粒粒飘香,安全健康。市场价10元(人民币,下同),直播粉丝‘爱心价’5元……”在手机直播镜头前,许睿试吃着刚蒸好的白米饭,乐呵呵地刷新着观看量和订单量。
放下镰刀锄头,拿起手机电脑。中国农民正拿起新“农具”实现华丽转型。“直播+电商”已然成为中国农村激活大众创业、实现富民增收的一条新路。
“短短十年间,曾经手握锄头的手,成为了敲击键盘的手。”在镇江市行宫村经营家庭农场的马炳锁正熟练地整理线上订单,策划着新一轮线上营销。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缩影,马炳锁诠释着新农具下的新生活。
通过“触网”,马炳锁的农场一年能通过“网路”行销500吨大米。对于马炳锁来说,每年递增的销量,以及互联网营销的“可追溯”“可视化”,倒逼着过去粗放的传统耕作模式逐渐走远,新的耕作模式正在形成,一场粮食安全与增产增效的“战役”正在打响。
“与过去直接供给终端产品不同,我们现在需要从微信群、淘宝店、直播间等渠道向消费者展示种植生产过程,让他们可以‘身临其境’,更加放心地购买农产品。同时,网络让农产品销量快速提升,也要求我们更加精耕细作,提升产量。”马炳锁说。
互联网经营倒逼现代化农业在江苏遍地开花。在徐州市魏集镇,一望无际的稻蟹共作养殖田中,稻田长势良好,一条条小河围绕着稻田而建,成群的白鹭在天空翱翔。
在该镇的电商产业园,有机大米品牌被精心包装放上货架代售,七八个年轻人正在电脑前查看网络订单。
“你看这个大米,5公斤装能卖到100多元。”徐州市魏集镇工作人员王曼告诉记者,蟹田产出的大米质量好,无污染,在网络上供不应求。这一转型尝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保障,也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根据世界银行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电商家庭比其他农村家庭更富裕,电商营收是这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大多数农村网店都很小,但淘宝村的网店工人工资水平相当于或高于城市私营企业的工人。
江苏是农民转电商起步较早的省份。一组数据成绩单也足以说明农业电商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统计,该省农业电商呈加快发展趋势,2019年上半年该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超310亿元,同比增31.9%。
值得关注的是,在互联网和科技推动下,今年江苏省尽管夏粮面积减少,但单产、总产实现了双提升。
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虽然今春遭遇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但小麦又是一个丰收年,蔬菜也实现增产增效。统计显示,江苏省夏粮面积达3676.6万亩。单产368.9公斤/亩,比上年增15.4公斤;总产271.3亿斤,较上年增6.0亿斤,增幅2.3%。
在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徐茂看来,“逆势增长”与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无关系。电子商务调动了农民创业就业积极性,尤其在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发展模式,农产品网络营销蔚然成风,直接带动该省逾200万农民就业,也带动了粮食安全和提质增效。
#p#分页标题#e#“手机已然成为农民新农具。”徐茂认为,但想要用好新农具,仍需以农业产业为根本。“在推动农业农村‘双新双创’、挖掘农民财产增收潜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长远健康的发展还需促进农产品电商从价格竞争回归品质竞争。”(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