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未来科学城增容16倍

网络 林晓舟 2019-08-14 23:12  阅读量:10661   

  东区建设“能源谷” 西区打造“生命谷” 扩至170.6平方公里

  “新版”未来科学城增容16倍

“新版”未来科学城增容16倍

未来科学城东路桥。邓伟摄

  十年之前,这里只是京北4个普通村庄。十年之后,这里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之一。这里就是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

  根据近期发布的《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2035)》,未来科学城两头连着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的规划面积已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至170.6平方公里,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6倍。

  2009年7月,未来科学城启动一期建设,10年间,未来科学城已经成为汇聚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高精尖、高效能企业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根据规划,到明年年底前,包括东西两区和一个生态“绿心”的未来科学城,将在能源、生命等优势领域启动国家实验室培育,引领昌平全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达50%,初步建成绿色宜业、功能完善的城市载体。计划到2035年,未来科学城将被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十年变迁

  旧村落变身 科学城扩至170.6平方公里

  市民驾车行驶到京承高速和机场北线交界点附近时,会看到两座充满科幻气息和现代艺术感的白色跨河大桥,横跨在温榆河之上。在大桥南北两侧,就是已经投入运营的未来科学城一期项目。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老旧的村落、低矮的平房。最初的未来科学城就是小汤山镇和北七家镇交界处的10平方公里。10年后的今天,深度整合昌平区北六环以南地区政产学研用创新资源,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已经由10平方公里扩充到170.6平方公里:东至昌平区界,与顺义区接壤,东边界临近京承高速,距首都机场仅10公里;南至回南北路沿线行政村界,与回龙观、天通苑两大居住区相邻,距离北五环10公里;西至京新高速与昌平区界,与海淀区接壤;北至北六环。扩容后的未来科学城,规划常住人口约69万人,就业人口54.9万人,这其中就包括吸纳回龙观、天通苑人口就业。

  未来科学城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上,成果承接转化优势明显,战略位置突出。

  从小在温榆河边长大的70后村民王元对未来科学城东区的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看看这一栋栋高楼,就像建在一座大花园里。以前这可是我们当地最偏僻的一块地方,谁会想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发展沃土

  “建好科学城,我们企业才有更大的舞台”

  通过落实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多元主体引入、存量空间盘活利用、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等工作举措,未来科学城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累计建成了一批央地、央校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了一批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涌现了一批研发创新成果,实现了一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未来科学城的进驻企业以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为重点。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世界上首创柔性变电站,实现多种能源灵活使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电网核心器件中国“芯”实现产业化;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百千瓦功率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研制成功标志着国家电投自主燃料电池产品正式步入产业化阶段;中国重燃成功掌握了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一级静叶的研制,并通过了首件制造鉴定,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冶炼和自主制造的突破;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多电、航电、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新型动力系统、中铝应用材料研究院轻量化车身材料、新石器无人驾驶技术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

#p#分页标题#e#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院是2011年入驻未来科学城的首家企业,当时周围一片荒凉,那时我们的内心旁白就是,未来科学城将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国家能源集团神华(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学连说。

  “十年来,从住房、地铁、学校等硬件设施再到外部的资金、金融、高科技人才的引入、整个科研体系的建立等,未来科学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也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发展条件。企业在未来科学城从小到大,培养出了一系列人才,创造了很多成果。”陈学连说,“未来科学城建设好了,我们这些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舞台。”

  宜居宜业

  科学城安家 配建人才公寓将逐步投用

  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紧邻温榆河,高绿地率和大面积水域构筑出了蓝绿交织的良好环境,为科研人员和周边居民创造了学习交流、休憩放松的良好生态空间。

  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未来科学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值得一提。未来科学城积极推广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地热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据有关统计,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了100%,绿色建筑达到了100%,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绿色建筑二星级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40%和30%。同时,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监测等多环节建设海绵城市。

  另外,未来科学城商务、商业、居住和公共配套4大类配套建设已进入高峰期。目前,地铁一体化城市综合体已部分楼座封顶,优质写字楼、高端主题酒店、人才公寓、绿色住宅、精品商业等正在陆续投用。建设用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的未来科学城室外体育场项目近期将与市民见面。预计年底开始,配建人才公寓将逐步投入使用。目前,未来科学城东区一期3所优质学校已建成投用,2所学校正在抓紧建设,今后将为在此工作、居住的人才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安居乐业。

  “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搞研发,进行头脑风暴,累了就走出门,到风景秀丽的滨水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特别好。”中国商飞北京研究中心梦幻工作室主任张驰已经在科学城安家,他觉得科学城给企业研究人员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他所在的梦幻工作室主要探索航空领域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未来科学城这样一个仿佛大花园一样的地方,很容易激发灵感和创意。

  招贤纳士

  引来金凤凰 用事业留住人用环境留住人

  未来科学城实施了更具吸引力、更加包容的创新政策。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未来科学城在人才落户、职称评定、股权激励、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作为北京首批国际人才社区试点之一,为引进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未来科学城配套政策也将充分满足国际人才来华入境、长期居留、创新创业、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作为全国科创中心主平台之一,为了营造一流留人环境,未来科学城还统筹区域资源,通过班车定向服务、新增公交专线、子女优先入学、住房优先购买、购物定点服务等措施,全力保障入驻人员办公、生活需求,打造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

  数据显示,未来科学城科研人才总量已达到4万余人,这些人才呈现出三高的特点:一是硕士、博士比例高,二是青年人才比例高,三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高,为未来科学城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p#分页标题#e#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每年各类科研人才在数量上的增幅能够达到10%左右。未来科学城一方面积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用事业留住人。

  另外一方面,聚集各类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资源,用环境留住人,比如说开通了工作居住证、人才评优评奖直通车,在人才交通出行、子女教育方面也创新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限度地打造好留人环境。

  最新规划

  科学城东区——建设“能源谷”

  根据最新规划,未来科学城扩区后将构建“两区一心”空间格局。

  “一心”规划占地面积66.4平方公里,是未来科学城的生态绿心,连接东西两区,共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发展格局,中轴线北延长线从“一心”纵向穿过。

  未来科学城东区规划占地面积43.5平方公里,西至立汤路,北至北六环,南至回南北路附近村界,东至京承高速。

  历经10年发展,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电子、中国商飞等14家央企下属的数十家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东区,近万名科研人才进驻办公,实现了数百套科研设备开放共享,在核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多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能源互联网、第四代核电、可再生能源、软件与信息安全、民机预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未来,将借助能源领域已经集聚的优势,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科学城西区——打造“生命谷”

  未来科学城西区规划占地面积60.7平方公里,西至京新高速,北至北六环,南至回南北路,东至百善镇中心区、沙河大学城、巩华城、朱辛庄等城市建设区东边界。

  西区的重要组团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位于西区西南角,处于北清路北侧,京新高速和京藏高速之间,是以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研发创新为主要方向的高科技专业园区,目前一期、二期建成区已有入驻单位近500家,拥有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支撑平台以及博奥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一批领军企业,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从研发、中试、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体系完整产业链。

  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在推进三期建设,未来西区将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优势,为加强医药健康领域原始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谷”。

  西区另一重要核心功能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未来,将推动沙河大学城6所高校将优势学科纵向整体迁入,将沙河大学城建设成为一流科教融合新城。

  发展前景

  30年打造科学魅力之城

  ■定位

  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核心领域,通过汇聚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汇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汇聚国际一流人才,从技术创新领航区、协同创新先行区、技术人才集聚区与创新创业示范城四个维度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目标

  2020年,初步形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活力初显局面。

  2025年,建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之城。

  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2050年,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服务和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建成创新引领、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的科学魅力之城。王歧丰/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