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医生”妙用产品思维做医疗科普

网络 林晓舟 2019-08-19 09:15  阅读量:15076   

  “跨界医生”邴钟兴

  妙用产品思维做医疗科普

“跨界医生”妙用产品思维做医疗科普

  邴钟兴创作神曲《最炫急救风》

  经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医师节”。今天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

  尽管是属于医师们自己的节日,但成千上万的医者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还为推动健康中国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贡献自己的智慧。

  今天我们把笔触伸向这些高尚而有趣的灵魂,致敬白衣天使。

  “烟一支一支一支地抽/酒一杯一杯一杯地干/体检时医生告诉我/说我肺上有个磨玻璃病变/医院一次一次一次地跑/CT一张一张一张地照/我吓得睡不着觉/我就问一句/是肺癌吗……”这段3分29秒的视频里,一个男子戴着墨镜唱着歌,手里拿着医院的CT报告眉头紧锁,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捶胸顿足,还发出“灵魂叩问”:“为何年轻的我这么倒霉?”这条视频被网友们疯狂转载点赞,如今点击量已经超过50万次。

  视频中这位墨镜男的“真身”是北京协和医院的胸外科主治医师邴钟兴。其实,这位“网红”医生做过3000多例手术,可脱下白大褂,他身上还贴着这些标签:脱口秀达人、神曲创作者、舞台剧编剧、小品演员、音频节目制作人、微电影制作人……邴钟兴把自己戏称为“跨界医生”。

  两个晚上完成《肺癌之歌》

  5月31日是全球戒烟日,北京协和医院试图做一个与此相关的科普产品。胸外科的邴钟兴在看诊时发现,肺部出现问题的患者年龄层正在年轻化,医生门诊时间有限,患者又如此焦虑,不如做个戒烟神曲去传播防肺癌知识。

  哪首曲子合适?不能太喜庆,也不能太小众,茄子蛋乐队的《浪子回头》挺合适!于是,他花了两个晚上把歌词写了出来,歌词包含了病人到医院做检查的经历、拿到CT报告时内心的恐惧和忐忑、肺癌的症状等。邴钟兴说,创作歌词不仅要考虑歌词的逻辑、歌词要传递的内容,还得考虑每一句末尾的韵脚,每一个词都得思考半天。

  6月底,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担任演员,特地选了人气旺盛的三里屯,在一个诊所门口拍了一整天。“看我穿着白大褂在镜头前又唱又表演,好多人来围观,他们还主动掏出手机来拍我。这确实是个大胆的尝试。”

  尽管前两分钟的表演略显诙谐,不过在视频的最后,邴钟兴还是花了一分多钟的时间“一本正经”地解释了导致肺癌的高危因素:除了吸烟之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心理状态等都可能导致肺癌。他建议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每年做一个低剂量CT,防患于未然。如今,这个神曲视频在多个平台上传播,点击量已经超过了50万次。

  科普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这并不是邴钟兴第一次创作医疗科普神曲。两年前他自己填词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首神曲《最炫急救风》,巧妙地套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最炫民族风》,把心肺复苏的知识点介绍得明白通透。胸外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到120次,与这首歌的节奏恰好贴合。邴钟兴打趣说:“以后做胸外按压,脑子里循环这首曲子就可以找到节奏了。”

  邴钟兴还在脱口秀节目《奇葩大会》中科普过什么是胸外科,在喜马拉雅平台录制了55期关于家庭急救知识的音频节目,还编过医疗舞台剧、演过小品。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用接地气的方式,把科普变得有趣,让大众乐于接受。

  什么才是好的科普?邴钟兴用三句话来概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我不希望科普变成上纲上线的讲课,我希望即使是我讲的知识再高深、再奇特,也是在‘说人话’,让大家愿意听,喜欢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要把关键知识点强化、放大,让人印象深刻。记住了还要用得上,还要把应用场景说好。”

#p#分页标题#e#

  所以在传播方式上,邴钟兴更乐于尝试去“跨界”,借鉴一些当下流行的元素,给它们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可以结合今年很火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把医疗知识与这些形式结合,‘Rap’一下,唱跳一下,接受度、传播力可能就不一样了。”

  把科普做成可以传播的产品

  今年7月15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15大行动中的第一个。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扛起了健康科普的大旗,8月16日,北京市卫健委主办的北京“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暨健康北京行动启动仪式上,就公布了683人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名单。

  而邴钟兴的种种尝试,无疑是极具个性化的。他几乎把现有的媒体传播形式尝试了个遍,“我们完全可以把医疗科普做成一个优质的、可以传播的产品。我还想尝试做专业的科普视频放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接下来我想做的主题将会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关于肺癌的免疫治疗。”

  对于这个话题,邴钟兴有着不小“野心”:“初步设想可能是通过情景剧,让真人去演肿瘤、演免疫细胞,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去阐释。其实免疫治疗的需求很大,很多人对此十分陌生,但有必要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给他们创造更多生存下去的机会。”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