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南海子迎首批从英返京麋鹿 如今已繁殖千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7  阅读量:7877   

  33年前南海子迎首批从英返京麋鹿 如今已繁殖千余头 并输送到数十栖息地

  留洋麋鹿回家转 呦呦鹿鸣生态兴

  除输送到全国各地的麋鹿之外,南海子麋鹿苑内还有近200头麋鹿 摄影/本报记者 汪震龙

  一个世纪以前,时为“皇家猎苑”的南海子先后经历了洪水、战乱,生活于此的麋鹿也一度面临种群灭绝。幸运的是,被接到海外“留洋”近百年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中英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帮助麋鹿踏上了东归的征程。

  如今,南海子的麋鹿已从最初的38头发展到1000余头。在从事麋鹿保护工作20多年的郭耕看来,不久的将来,麋鹿可以摘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帽子了。

  “四不像”麋鹿 “留洋”近百年

  在北京南五环外,有一处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南海子湿地公园。11平方公里的湿地里,隐蔽着一座麋鹿苑,近200头麋鹿每日在这里奔跑、嬉戏、繁衍、成长。在麋鹿苑工作20年的郭耕,对麋鹿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总能带着游客准确地找到麋鹿的藏身之处。聊起麋鹿的“前世今生”,郭耕滔滔不绝。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他能用不同的版本讲述。遇到小朋友来参观,他会重点说说麋鹿四不像的特征,和它与海外“伯乐”“贵人”的故事。比如,法国神父大卫在北京南海子清王朝皇家猎苑外偷窥到麋鹿,发现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物种。他设法贿赂了守卫兵士,获得一张麋鹿皮运往国外,从而使麋鹿在世界生物目录中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9世纪末,遭遇了洪水与战乱的麋鹿,后来被英国一位热心动物保护事业的贵族——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保护起来。他把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于1898年运回英国,放养在他私人所有的、景色秀丽、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据1982年调查,世界各国动物园中的1100多头麋鹿,都是原来生活在乌邦寺庄园那18头麋鹿的后代。

  麋鹿“还家” 南海子成首选

  如果到麋鹿苑参观的是成年人,郭耕会更多地给大家讲讲麋鹿是如何回到故乡的。在郭耕看来,改革开放无疑是促成麋鹿还家的、增进中英交流的重要转折点。

  当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正在研究提出希望麋鹿回归的时候,英国的乌邦寺庄园也怀揣着同样的心愿——将麋鹿送回它的故乡中国,使其得到更好的繁衍。1984年,中英双方科学论证后一致认为,北京南郊皇家苑囿南海子旧址,是麋鹿重新引回中国的理想地点。一方面,南海子地区原本就是皇家猎苑,已有600年历史,这里属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适宜麋鹿生长;另一方面,这里是麋鹿的模式种产地,并且至今仍不断挖出麋鹿角的化石和亚化石。

  “麋鹿还家”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重引进项目。重引进是指在原栖息地野外灭绝的动植物种类人为地从其它地点引进回来,使该种在野外重新恢复其自然种群。全世界总共开展了近150项重引进工作,只有15项成功。“麋鹿还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一个创举。按照中英双方协议书要求,南海子麋鹿苑内开辟了300多亩的牧草种植场,对水域进行了治理,陆续修建了鹿舍和科研站等,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移居繁衍 重返大自然

  1985年8月24日,一架银白色的巨大飞机,满载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把22头麋鹿(其中两头转送上海市动物园)安全运抵北京,当晚便转运到南海子麋鹿苑,实现了麋鹿流落海外100年来重返家园的夙愿。

  鹿群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和北京的气候,食量增加,膘肥体壮,并换上了冬毛。20头麋鹿满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踏上了故园的土地,欢快地奔驰着,逐渐消失在草场深处。1986年夏季,南海子麋鹿苑内的麋鹿群开始繁殖,当年就有14头母鹿受孕。

  1987年3月下旬,回归故园的第一批麋鹿开始分娩,有10头小鹿平安降生。初生的小麋鹿体毛呈红色,上有白斑,唇部黑亮,平均体重11.5公斤,十分活泼可爱。为了加快南海子麋鹿苑内麋鹿种群的繁殖和复壮,1987年9月8日,英国乌邦寺公园又赠送给南海子麋鹿苑18头雌麋鹿。如今,除输送到全国各地的麋鹿之外,南海子麋鹿苑内还有近200头麋鹿。

  麋鹿在南海子驯养繁殖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科研和管理人员,他们决定加快实施麋鹿重引进第二阶段工作,使麋鹿真正返回大自然。经过仔细地考察和可行性分析,认为湖北省石首市的长江故道适合麋鹿生长:那里面积大约3万亩,是典型的湿地,终年有麋鹿喜食的青草。

  1993年11月1日,南海子麋鹿苑将30头麋鹿输送到自然保护区,1994年再输送34头。这些麋鹿充分体现了它们的野性,一般情况下人们无法接近鹿群,当走到距离它们七八十米处时,麋鹿便从休息地站起身慢悠悠地开始移动。在那里,麋鹿还显示了它们的游泳本领——横渡长江(枯水期也有700多米),到湖南去“安家”,至今还有20多头在湖南。

  对话

  “与鹿共舞 不辱使命”

  对话人:郭耕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麋鹿因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而得名“四不像”。20年来围绕麋鹿搞研究、进校园做科普、带游客讲解的郭耕,说自己也是“四不像”: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专家不是专家、像导游不是导游、像作家不是作家。

  北青报:在您看来,促成“麋鹿还家”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郭耕:麋鹿种群在国内灭绝的时候,是清朝末年,那时候国运衰微,天灾人祸。后来,祖国强大了,人民生活稳定幸福,给麋鹿重返家园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也促成了麋鹿的回归。此外,为了麋鹿重新回到祖国,当时的南郊农场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响应号召,无偿地提供了1000亩的地方供麋鹿落脚。麋鹿的回归,既和国家大政策相关,也和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分不开,包括科技力量的支持,我们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几十年来与鹿共舞,不辱使命。

  北青报:您和麋鹿打了半辈子交道,从麋鹿归国到如今参与冬奥吉祥物征集,有哪些感触?

  郭耕: 我从1987年开始从事动物保护工作,11年在濒危动物中心,20年在麋鹿苑。麋鹿苑不是动物园,也不是单纯的养鹿场,这里一直演绎着的,是麋鹿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北青报:未来麋鹿苑有哪些计划推广保护麋鹿?

  郭耕:除了在麋鹿苑生活的近200头麋鹿外,我们还积极联系全国各地具备麋鹿生存野放条件的地方。此外,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也在推进一个有力措施,就是为麋鹿生活区的村民“上保险”,如果麋鹿咬了村民的庄稼、损害了村民的利益,可以留痕拍照,然后申请保险补偿。可喜的是,南海子的麋鹿已经从还家时候的38头,发展到如今1000余头,并输送到了38个地方。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