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检察官”成长记:一步一个泥脚印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7  阅读量:15346   

  重庆黔江:“背篓检察官成长

  一步一个泥脚印

流动检察室走进村民家

释法说理

  泥泞的路也不停下脚步

  12月4日,重庆揭晓了2018年度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派驻濯水检察室主任、“背篓检察官”潘珂榜上有名。其实,“背篓检察官”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山深处的一群80后、90后检察官。

  黔江,地处重庆东南武陵山腹地,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背篓,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

  2016年的一天,大山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整齐的检察制服,却背着与山里人一样的背篓。背篓里装的不是蔬菜粮食,而是书本、打印机、笔记本脑和检徽。他们说自己是检察官,坐下来就问家里几口人,跟别人有矛盾不,家里有困难不……慢慢地,山里人开始数着日子盼着这些检察官到家坐一坐。

  再往后,山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和变化:周家与杨家化解了存在多年的土地纠纷;黄大妈打官司心里有底了;留守儿童知道怎样防范坏人骚扰;再也没人往小溪里排粪水了……

  他们就是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的检察官。3年来,80后检察官潘珂接过退休检察官徐维新留下的背篓,带着一群90后干警,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背篓背后的故事

  检察官缘何背上背篓?潘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

  3年前,刚到检察室工作时,检察官们穿着制服下乡,一口普通话,屡被村民误解,工作难以开展。后来,镇上的一名老村支书对潘珂说:“你们提个包包,拿个‘干部杯’,老乡不识字的多,不知道你是做啥的,理你们才怪。”

  即将退休的检察官老徐也向潘珂支招,“年轻人,乡里有乡里的办法,你把我的背篓背起,走走农户,脸皮厚才能搞工作。”徐维新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也有个背篓。

  “那就试试吧。”再次下乡时,潘珂背起老徐的背篓,装上检徽、宣传资料、办公用品,带领检察室工作人员开始了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渐渐地,“洋气的制服+传统的背篓+庄严的检徽”成了他们的名片。老乡们知道了检察院是什么地方、检察官可以帮他们做些什么事。

  “我们有烦心事、不平事可以有处说理,有人管了。”79岁的黄大妈提起“背篓检察官”,一个劲儿说好。

  黄大妈的家是一个用空心砖和木板围成的简易棚子,屋顶和四周裹着几块残破的塑料布,这原本是个养蚕的棚子,里面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距棚子十几米外,是黄大妈儿子居住的崭新的二层小楼。今年夏天,她找到检察室,要求帮助她向儿子追讨赡养费。潘珂与同事决定,实地去调查核实。

  盛夏山城,酷暑难耐。潘珂和同事赶到黄大妈家,后背被汗水浸透,制服紧紧贴在后背上。他顾不上擦擦脸上的汗水,一边记录着黄大妈的哭诉,一边不时询问着细节。临走时,潘珂一边背背篓一边说:“您的事我们一定好好处理。”黄大妈眼圈顿时红了,她两步一停三步一送,跟着检察官身后的背篓走到了村口。

  “背篓检察官来了!”背篓里的检徽和“流动检察室”的牌子,村民们老远就看得见……

  最接地气的制度

  在黔江区濯水古镇,四个房间组成了一个检察室,墙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八个大字被刷成金色格外醒目,棕色的木门让这个检察室跟古镇融为了一体。

  “热情接待群众,进门先倒一杯水,出门发检民联络卡。”“解决群众诉求,能一次性解决的就一次性解决,能来一次的不来第二次,让群众少跑路。”……

  走进检察室大门,挂在濯水检察室墙面上的制度映入眼帘,这就是被群众说的“最接地气的制度”。

  曾经有一位老人是吃完早饭从家里出发到镇上赶集卖青菜,然后来检察室咨询民事执行监督程序。刚好赶上12点半之后检察室休息,潘珂发现时,老人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让您等了这么久。”看到老人脸上的汗珠,潘珂愧疚极了,当时就跟检察室的小谭、小杨、小郑几个人一合计,将工作时间改成:中午休息时,检察室必须留人值守;驻地赶场时,正常上班。就这样,检察室根据乡村实际,陆续对工作制度进行增减和改造。

  “主任,检察室接待窗口按照控申接待室标准建设,我觉得这一条也不符合本地民情。”每周例会上,小郑郑重其事地提出。严格来说,按照控申接待室的要求建设,就要安装半封闭的防爆玻璃。但濯水检察室建在最基层,和一群长期习惯面对面交流的乡亲打交道,这个煞有介事的办公设施,只怕会将群众推得越来越远。就这样,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一致决定建成开放式接待台。

  一来二去,3年来,检察室的工作制度从开始的10条,增加到后来的13条,现在是11条,不但变来变去,而且处处接地气,越是接地气的制度越管用,也越靠近群众。

  “要做好检察工作,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入当地老百姓。”在黔江区检察院检察长田远未的推动下,“背篓检察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把司法为民的佳话传遍了巴渝大地。

  法治驿站进农家

  一个检徽、一块标牌,这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流动法治宣传站。从2016年开始,“背篓检察官”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法律服务送到基层群众的家门口。

  “检民联系卡”是潘珂专门制作的名片,上面有他的话,还有“黔江检察”的微信二维码,背后还印着检察室职能职责。在进村走访、普法宣传时,潘珂都会将卡片分发给村民,方便联系,目前已经发出5000多张。

  这种被当地群众称为“法治驿站”的宣传点,除了能开展宣传法律知识,答疑解惑外,还可以为群众提供受理申诉、法律援助等服务。

  濯水镇村民李福生拖了5年的借款纠纷就是在“法治驿站”的帮助下及时得到了解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