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8000年小米亟需打出“国际化”品牌

网络 林晓舟 2019-09-02 07:09  阅读量:17886   

  中新社赤峰9月1日电 题:中国8000年小米亟需打出“国际化”品牌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孙自法

  9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在此地具有8000年种植历史的小米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学术座谈会上,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的多名考古专家,都对小米的“考古价值”给予高度关切,并就小米的“品牌建设”给出了建言。

 

  与会宾客探讨的这粒小米,是在2002年为外界所知。

  当年,中国考古部门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多粒粟(即小米)和黍(即黄米)碳化标本,经鉴定,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被认定为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旱作农业产物。

  韩国仁荷大学考古学教授卜箕大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8000年历史的小米,这个考古价值是对外推广的一个主要亮点,但也需要在其他方面做一些尝试。”

  在打造国际市场上,卜箕大建议,“可以将小米与面融合,做成不过敏的食品;可以用小米做成婴儿枕头;还可以尝试做小米面包等,这样小米的延展性就体现出来了。”

  “从30多岁开始,我至少来过敖汉旗150多次,我和家人都喜欢喝小米粥,相信敖汉小米在韩国一定能有更大的市场。”卜箕大表示。

  多名受访者告诉记者,敖汉小米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古价值”上,而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敖汉旗政府不仅与国内唐山、辽宁朝阳等地签订招商引资协议,还分别与韩国仁荷大学签订友好文化交流协议,与塞浦路斯莎美公司签订了小米产业园协议,与塞浦路斯皮苏里市签订了友好文化交流协议。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驻塞浦路斯共和国执行委员、教授克尔朵夫·赛冰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敖汉小米能够成为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最好食品之一。(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