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技有多“燃”?武能抓嫌犯、文能当同传
新华社长沙9月11日电(记者袁汝婷 席敏 刘芳洲)陈明杰戴上了一款黑色半框眼镜。它与别的眼镜没什么不同,除了右上角有块小小的液晶屏幕。
这位云计算工程师透过镜片,半眯着眼,看了看面前的人,肯定地说:“他不在我们库中。”转过身,屏幕上方,同时显示出对方身份信息“不在库”。
这有点像发生在科幻大片里的场景:帅气英勇的特工架上特制眼镜,扫视面前匆匆走过的人流,复杂的身份信息分析图谱出现在小液晶屏上。忽然,它静止下来,迅速告诉你,“你要锁定的人在那儿!”
9月10日至1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上,这副5G AR眼镜,描绘出科幻场景的现实可能。陈明杰告诉记者,它利用5G网络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功能,可帮助警察在公共场合进行人员身份信息识别。
戴上眼镜锁定目标,或许尚未普及,但计算机科技追逃,已成为现实。这样的故事,参加本次大会的科技企业“智慧眼”,可以讲出一长串。
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智慧眼”,利用其人脸识别技术,与公安、海关等部门展开了合作。记者在企业走访中看到,在人潮涌动的地铁口,摄像头精准捕捉到身份信息库中存有的特定人群信息,然后迅速通过后台的捕捉分析,在地图上自动勾勒出同一人在多个摄像头记录下的运动轨迹。
不仅有协助办案的英勇,还有语言沟通的智慧——
在10日下午举行的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主论坛上,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胡国平展示了一个对比数据:以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翻译考题为测试样本,他们抽取了57万考生,满分15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翻译机器的得分约是12.8分,而考生的平均水平是6.5分。
胡国平展望,未来十年,一个真正达到人类听觉能力的语音识别系统有望实现,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口语翻译、甚至同声传译也将成为可能。
语言的鸿沟正在逐步弥合,而空间的距离,却瞬间实现了咫尺天涯的跨越——
10日上午,长沙市雅礼中学的高二学生坐在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展厅内,在他们面前,英语老师周坤跳了一段舞。如果站远一些,人们很难发现,正与学生们即时交流、而后又手舞足蹈的英语老师,是一个全息投影人像。
此时的周坤老师身在大约900公里外的福建福州,依赖5G+全息投影技术的衔接,他给雅礼中学的高二学生上了一堂英语课。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举手,老师答疑,就像面对面一样。
“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周坤说,全新的体验,让他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今天的中国,是重要的计算机生产基地,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计算机产品。2018年,中国实现微型计算机产量3.1亿台,“天河”等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超算领域的明珠。
“我们的追求是希望把智能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在这场大会上,华为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侯金龙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