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落地 摇响网约护士“呼唤铃”

网络 刘洋 2019-02-14 14:10  阅读量:15445   

  上门打针每次百余元、高级输液二百元左右,如果购买宝宝免疫套餐花几千元即可让孩子6岁前的疫苗在家完成注射……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一些网络家庭护理机构开始提供相关网约医护服务,被形象地称为“共享护士”。  

  “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也了解到各地进展中遇到问题,包括资质审核准入问题,不良事件发生以后的处理问题等。”2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卫健委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为引导“网约护士”的规范发展,卫健委12日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北京等6个城市的试点方案,叫响网约护士“呼唤铃”。

  服务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在一些互联网企业的APP中可以看到,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有按次计费的静脉点滴,也有按套餐计费的尊享护理等,还有针对不同人群和健康特点的其他类别服务。

  “网约护士”大多由社会力量主导推动,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

  无论服务类别有多少条,焦雅辉认为,最关键的环节是两方面的安全问题:一个是护士到这些老人家里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他们本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另外一个是医疗安全,到家里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如何保证专业性和安全性。

  “例如,输液看似简单,但也是有危险的,一旦发生了输液反应,患者的医疗安全如何保障。”焦雅辉说,发生了不良事件后该如何处理,法律责任又该如何分担,这些方面制度不能缺位。

  因此,试点方案中要求护士不是以个人身份去提供服务,而是由试点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医护人员的工作属性让护士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医疗安全方面,方案要求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子注册系统中查询。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护理的服务都可以到家开展。”焦雅辉举例道,比如有压疮的简单处理、胃管的处理等,是有限范围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还有一些风险比较高的,不能进行上门护理,还是要到专业机构。

  老人是“网约护士”的重点服务对象

  尽管不少医疗APP提供尊享、私人等贵族式服务,但此次出台的方案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服务对象重点是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

  “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4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约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这次落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的需求。”焦雅辉说。

  目前护理人员缺乏与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矛盾突出,而最突出的矛盾体现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上。“一方面护理机构不愿意接,一方面也缺乏这样的机构,所以很多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只能是居家的。”焦雅辉说,为此,卫健委一方面着力增加护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供给,另一方面让现有的护士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互联网+”正是这方面的探索。

  此次进入试点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地人口较多,老龄化比较严重,且在“互联网+”的管理和政策方面比较成熟,试点期限为今年的2月—12月。

  (科技日报北京2月13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