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导医8年一朝查出患癌 肿瘤医院开通绿色通道
家住徐汇区的左梅芳今年72岁,每周一三上午,她都准时出现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大楼,身穿“东安之星”蓝马甲的她负责导诊。这份没有收入的工作,坚持了8年。去年,医院为了回报志愿者,为部分符合服务时间或疾病高危的人群提供大肠癌筛查,想不到,左阿姨居然查出了癌变……医院为她提供了绿色就医通道,她激动地说,“病好后,我还要继续为大家服务!”
8年坚持同一件事
见到左梅芳时,她刚在大肠外科主任徐烨教授的门诊做完检查,路过曾“工作”的楼层,还忍不住教了一位患者家属首次挂号如何操作。左梅芳最初是世博会志愿者,世博会结束后,“闲不下来”的她转到家附近的肿瘤医院继续奉献。当时,医院还没有自助挂号和子病历,左梅芳的任务是维持秩序,后来医院推广智能设备提升效率,同时针对肿瘤专科特色对志愿者系统化培训。左梅芳很快学会了“新技能”,教大家如何自助挂号;医院实行子病历后,她反复提醒患者,先打印病例才可付费。
这些年,她积累了不少经验:自助机前不时要喊几声,“第一次来的不要使用自助挂号,要去窗口登记”;窗口队伍长了,她总要往后看几眼,提醒那些坐轮椅的、拄拐的患者,可以享受“优先服务”;看到来抽血的新患者,她会发出温馨提示,“先刷卡取号,不是直接排队”。
免费肠镜查出癌变
8年来,左梅芳坚持做导医,重复同一件事难免枯燥,有时还要受委屈。有的病人卡刷不出、付费遇到阻碍,冲志愿者发脾气。排队的病人家属之间发生摩擦,志愿者去劝说,还要反过来被骂。“我很理解病人的心情,总是忍忍,多劝几句。” 左梅芳说,更多情况下,患者接受帮助后的一句“谢谢”让她忘却疲倦和委屈。
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介绍,医院2012年挂牌首批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与街道、高校等开展志愿服务共建等形式,逐步形成十支志愿者队伍,年服务时间超过3万小时。左梅芳所在的枫林街道志愿者队伍8年多来人数始终保持在40多位。志愿者分布在门诊各个角落,架起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医院改善服务、提高就诊效率立下功劳。
去年5月,医院收到一笔6万元的善款,来自美安盛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想给医疗机构从事大肠癌防治公益事业。医院宣传(社工)部将善款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放入上海志愿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肿瘤医院专项基金,用于符合大肠癌高危条件且达到服务时间和年限的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肠镜检查。
转岗继续服务患者
左梅芳就是在肠镜检查中发现异常的。去年11月,报告显示距肛缘40公分处有一个直径一公分的肿块,病理报告提示有癌变。这对左梅芳来说,像是命运的玩笑。志愿者怎么忽然成了肿瘤病人?拖着没敢告诉家人,也不愿去检查,“我体会到了病人的焦虑、无助甚至侥幸心理。”
医院宣传(社工)部副主任汤燕明得知后,反复劝说她来看病。上周,左梅芳鼓起勇气来了,大肠外科主任徐烨告诉她,大肠癌的发病与年龄有关,也与家族史有关。尽管得癌是个坏消息,但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机会还是很高的。
本周,左梅芳就将接受手术。术后她希望继续留在医院做志愿者。医院为了满足她的心愿,同时考虑到她的病情,准备将她转岗至新成立的“资源小站”,这也是医院探索志愿者服务在患者心理疏导方面的一次尝试。在位于门诊、住院大楼连廊的这个温馨小站,左梅芳将继续穿上蓝马甲,用“同辈支持”的方式开导患者,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