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公益性互联网培训
90后大学教师张佳鑫
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公益性互联网培训
2月2日,海淀区花园社区,张佳鑫在介绍“夕阳再晨”口袋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张佳鑫,90后,北京邮大学青年教师,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2014年度“北京榜样”,2017年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拥有众多标签的张佳鑫,参加过多次大大小小的表彰活动,面对采访却依然有些紧张,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就像他过往作出的成绩,粒粒分明而透亮。
“进社区,教老人学脑”
自小由姥姥带大的张佳鑫,远离家乡到北京求学后,一直未忘记为人谦和的姥姥在自家小院与邻人坐在小凳子上唠嗑儿,迎来送往的场景。“老人特别需要关爱和陪伴,对老人的关怀和关注怎么都不为过,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张佳鑫表示,“自己要进社区,教老人学脑,帮他们跨过数字鸿沟。”
很快,由张佳鑫召集的13人小队伍召开了第一次讨论会。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教会老人使用简单的网络工具,消除被科技隔离的孤立感。张佳鑫还将这个项目命名为“夕阳再晨”。
“让他们在老去时不孤单”
“夕阳再晨”项目的落地实施并没有预想中的顺利,项目运转的资金问题、寻找合作社区问题等等都成为摆在张佳鑫面前的大问题。
“一开始,确实没钱。我们当时卖雪糕、卖明信片、派发洗发水,先解决钱的问题。”张佳鑫说,过程中也有人不理解,会质疑你,拿这个钱干吗?为什么要支持你?你大学生为什么管老人那么多事?但当时还是感受到更多人的支持。有的老师买十几根的雪糕赞助,班主任也拿出200块钱来帮助启动项目。
项目资金的问题解决了,但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合作社区。经过努力,最后,海淀区羊坊店的有色社区相信了这群学生,说可以试试。“特别高兴”,张佳鑫表示,之后便和伙伴儿骑着自行车到社区挨个门楼贴活动宣传单。
活动中,张佳鑫他们准备了很多小节目,例如弹吉他、写书法等来吸引老人参与,学累了就在社区活动室带着老人做操。他们兑现了承诺,每周都到社区与老人见面,“手把手,一帮一”的教授也让老人们掌握了互联网技能。老人们也把张佳鑫当孙儿一样看待,社区的一位阿姨便为他绣过半人高的一幅十字绣,“老人不容易,特别温暖又很心疼。”张佳鑫说,我们这样做志愿服务也是希望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有人能够陪陪他们,给他们带来一些知识,陪他们做一些活动,能够让他们在老去的时候不孤单。
一个社区突破成功后,张佳鑫和志愿者们又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社区……之后,“夕阳再晨”也获得了青基会的项目和“黑苹果青年”的公益扶持,公益服务进一步发展了四个社区,公益模板的复制初见成效。
为了传达给老人们正确的互联网生活理念和方式,张佳鑫公益团队的志愿者已经积累了百余讲课程讲义,出版了《夕阳再晨》系列丛书及《爸妈微信e时代》《手机里的大世界》《助老志愿服务工作方法》等。
随着大家对“夕阳再晨”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认可,在张佳鑫的带动影响下,加入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也不断增加,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江苏、河南、四川、湖南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累计参与志愿者超过10万人次,覆盖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帮助老人达到20万人次,间接受益老人达到80多万人次。
“要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张佳鑫曾说,要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不停地发展。
张佳鑫认为,创业确实是青年成长锻炼的重要平台,但讲创业还包括“守正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也就是只有真正对社会问题有认识、有了解,并且有意愿去解决,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解决问题的源头、动力其实来自于你的公益之心,你要是对这件事情没有情怀、没有热爱是不会去做的,当然经济利益的回报是一种肯定,但社会效益的回报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肯定。”张佳鑫认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这一摊事儿,还要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