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建设哪些地方尚需改进

网络 刘洋 2019-02-21 14:54  阅读量:10082   

  智慧法院建设哪些地方尚需改进

  □ 相关数据  ■ 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审判数据资源库。  ■ 通过分布于全国的信息化办案系统,实现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  ■ 每日数据汇聚量达到7万至8万件,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子卷宗、裁判文书等,汇聚案件总量已经超过1.5亿件。  ■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55%以上法院实现网上立案。  ■ 全国51%以上法院实现子送达。  ■ 全国1300多家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

  ◆ 减少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重复工作

  ◆ 应像网络店一样便于矛盾纠纷化解  

  ◆ 当前诉讼服务平台使用率不尽人意

  ◆ 案管系统相对封闭存信息孤岛现象

  □ 本报记者  张晨

  农历己亥年的首个工作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迎来一位久违的小伙伴——全新升级改版的导诉智能机器人“小宁”回归一线,提供优质的诉讼服务。

  导诉机器人、手机立案平台、多元解纷结果预测……近两年,各地法院信息化建设、网络化新应用层出不穷。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评价报告和第三方评价报告均显示,全国智慧法院建设已初步形成。

  智慧法院在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上功效如何?给当事人、律师带来哪些便利?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信息技术使得司法审判

  效率与透明度长足提升,法

  院系统运作机制产生巨大

  变革

  过去,送达、证据调查、法庭记录、整卷归档等工作占据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大部分工作时间。现在,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等智能化技术正着力破解这类难题。子送达、庭审助手等信息化工作平台的广泛运用,减少了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在重复性工作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法官制作裁判文书时,可以在子卷宗里直接复制扫描上传的文字内容。”海南省琼海市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符小丽告诉记者,法律文书的自动生成全程覆盖、全程留痕,大幅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少司法机关在庭审、讯问等环节配备了语音识别系统,机器将庭审发言、讯问过程同步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书记员只需事后校对即可,不仅使书记员从繁冗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有利于保持庭审过程的连贯性。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郭烁研究发现,借助信息技术,司法审判效率与透明度得到长足提升,法院系统的运作机制也因一系列科技运用发生巨大变革。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法院事务性工作效率,节约了司法的人力成本。智慧法院建设便利了法院业务性工作的开展,使审判工作能够更为快速、顺利地进行,从而实现审判的各项法治价值。

  子卷宗的资源化利用、案件信息的自动化生成、裁判文书的智能化写作、类案法条的智能化推送、法律数据的精细化检索……除了涉及案件流程、司法行政以及部分人事考核等带有明显行政性特征的事务之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等文件,引领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法院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审判数据资源库,通过分布于全国的信息化办案系统,实现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每日数据汇聚量达到7万至8万件,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子卷宗、裁判文书等,汇聚案件总量已经超过1.5亿件。

  立案登记制实施后,各地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数量普遍增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告诉记者,司法实践中串案越来越多,说明民商事纠纷有类型化发展趋势,对于民间借贷、房屋买卖、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常见、多发性案件,利用审判辅助系统分析特定类型案件共有的证据、程序、事实以及法律要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实现同案同判,也能够有效节约司法成本,使员额法官有更多精力分析和审理复杂、疑难案件。

  “一般而言,我们采取公正、效率、成本3个维度作为衡量司法制度运行的重要参数或指标。”王亚新说,信息化建设与司法改革相结合可以促进司法决策的优化,通过司法公开加强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

  像“新零售”“网络店”

  一样方便的纠纷解决服务

  渠道,成为群众对智慧法院

  的新需求

  今年1月31日,一场穿越千里的“移动微法院庭审”在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第18法庭开启。法官及双方代理律师身处3个城市,原、被告出现在法庭审判席的脑屏幕中,当事人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审判席及对方当事人。身份确认、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一切顺利进行。

  去年1月,“宁波移动微法院”在宁波市两级法院全面推开。一年过去,“移动微法院”早已遍地开花。在手机上打开微信,进入各地法院的微信公众号,诉讼指引、案件查询、在线立案、在线开庭等一应俱全、一目了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55%以上法院实现网上立案,51%以上法院实现子送达,1300多家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多家法院信息化工作负责人认为,像“新零售”“网络店”一样方便的纠纷解决服务渠道,成为群众对智慧法院的新需求。

  今年1月10日,李某来到江西省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递交了相关材料完成立案手续后,萍乡中院诉讼服务自助终端根据李某的身份证信息,很快生成一个二维码。轻扫二维码,李某即可查询案件的送达方式、开庭时间、法律文书等信息。

  据了解,江西法院诉讼材料收转发e中心平台,一头连着法官,一头连着当事人,自2017年10月平台建成后,立案时间节省35%,法官事务性工作减少40%,书记员工作效率提高50%;纸质材料平均流转时长仅28个小时,平均送达成功率为86%,其中,选择子送达平均成功时间0.94天,比邮寄送达快10.45倍。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法院博鳌法庭法官冯清艳告诉记者,信息化在保障审判信息公开的同时保障审判秘密,既有利于律师和当事人获取案件信息,又能为审判安全保驾护航。

  “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服务平台网上提供诉讼材料,由立案工作人员审核,减少了来回奔波之苦,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当事人需要开具证明、查询案卷时,不再像以往一样要到业务庭或者档案室查阅纸质材料,只要通过审判系统直接查询、打印就可以。”琼海法院立案庭书记员王慧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