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的“袖珍学校” 乡村教师接力坚守

网络 刘洋 2019-02-22 20:24  阅读量:11910   

   六安2月22日 (夏莹)从水路到公路,从“牛栏”课堂到在线授课,从四十余学生的班级到两个学生的学校,62岁的胡国斌在革命老区金寨的教学岗位上,守候了40多个春秋,200多个孩子,在他的指引下,用知识走出了大山。

图为两位老师在为孩子准备午饭。 夏莹 摄

图为两位老师在为孩子准备午饭。 夏莹 摄

  返乡教书让孩子走出大山

  1977年胡国斌高中毕业,据他介绍,在当时的金寨,拥有高中学历的人极少,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若想改变家乡的现状与山村孩子的人生命运,必须重视知识。当时我家附近有一所学校的老师要退休了,我就立下了在山区任教的志愿,这一干就是42年。”

  刚走上讲台的他,未曾想过会如此艰难。他告诉记者,最开始任职的学校位于山上,“牛栏”就是教室,黑板是刷了黑漆的木板,把泥土砌成长方体再搭个木板便是桌子,购买教学用具则全靠步行至集镇,再坐车去县城,一来一回就要两天的时间。四十多个孩子全靠他一人教,五个年级,所有课程、作业全都压在他一人的肩上,而待遇却不及城里的教师,想到这些,年轻的胡国斌也曾想离开大山。

图为胡国斌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夏莹 摄

图为胡国斌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夏莹 摄

  为了孩子选择坚守

  “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1980年后,胡国斌常常自问,如此偏僻的学校,作为当地人都想出去,那外面的老师会想进来吗?他介绍,当时除了自己任职的学校,其他教学点都很远,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家长考虑到经济条件,会让孩子弃学在家务农,为了让孩子们能走出去,他选择留下。“如今,每当有学生回来看我,我都感到十分开心,一点也不后悔留下。”

  随着当地对学校的调整,他就职的学校搬到了山下,但因道路不通等原因,学生也在逐渐减少,如今他的班级,只剩下了两个学生,一个上四年级,另一个上一年级。“现在的教学环境好多了,以前还要翻山,近几年公路修好了,上课也方便很多。”胡国斌告诉记者,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他自学后再教授给学生。2015年当地的乡村学校安装了在线课堂,英语课可通过当地中心学校的英语老师远程授课,2018年为了提升在线课堂的质量,给学生配备了ipad,可在线与老师取得交流,进行作业提交等。“从黑板到平板,这些新科技的操作对于我这个老年人来说有点难度,但是学一学也就会了。”

  老师退休学生难舍 年轻老师接力

  本该在2018年底退休的胡国斌,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不断档,在今年又选择回到校园,四年级的王馨蕾新学期见到胡老师也十分开心,她向记者夸赞道,“胡老师上课很好玩,而且每天他都接送我,想让胡老师一直给我上课。”

  如今,吴琳将作为新老师接替胡国斌的工作。据了解,2017年吴琳通过教育局招考,进入了这所学校任职,她的到来,也替胡国斌减轻了负担。吴琳告诉记者,她在报考山区老师时,许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山区条件艰苦,而且考上了就一定要来上课,所以我身边的朋友都劝我不要考。”

  然而吴琳却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刚来的时候的确很不适应,尤其深夜独自一人在深山里生活,心里会害怕,但经过半年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在学校她负责孩子们生活起居和部分课程。“山区的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她们很单纯,还夸我做的菜好吃,我觉得很快乐,我也会和胡老师一样,一直在这里守下去。”(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