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剪纸艺人:推文创“生活气” 引华人思乡情
山阴新闻网讯兰州2月25日 (张婧 高康迪)“文创产品要贴近生活,增加其实用性,从而吸引更多受众。”38岁甘肃定西市剪纸艺术传承人景爱琴手握剪刀31年。起初“偷拿”爷爷设计图稿沿着描线剪,如今不光剪功得心应手,她还致力于文创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让当地剪纸艺术走出国门。
景爱琴作为甘肃文化界的妇女代表和非遗传承人代表,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参加在南非举办的“南非中国年”和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甘肃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从展演现场看来,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深受大家喜爱,由于手工制作时间慢、成本高,市场稀缺促使我加大原创设计力度。”她发现,外国友人在消费观上更倾向于物品的实用价值,随后,她在探索剪纸创意产品过程中,将剪纸与茶具、厨具、土特产品等融为一体。
剪纸艺人景爱琴将家乡情怀与剪纸艺术巧妙融合。 张婧 摄
同时,她回忆展演现场说,“还有不少华人在看到中国剪纸时,对故土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要求现场教学。”了解中国文化的华人们更易接受剪纸文创,他们在景爱琴的指导下现场学习,剪制过程有模有样,在异国他乡能亲自购买代表中国文化的小物件,回去摆在家里有着特殊的含义。
景爱琴说,每次展演现场都会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考虑到行李便捷和顾客喜好等因素,她带去参展的作品尺寸普遍偏小,售价在100—3000元人民币之间,“一般携带200多件作品,一次展演能卖掉一半多,其中有60%的顾客都是华人。”
记者日前走进景爱琴的工作室,不少剪纸动漫、人物脸谱等新潮作品比比皆是。她说,要深度挖掘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在该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让其产生经济价值,回过头来再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景爱琴之所以重视剪纸文创产品的市场效益,主要源于她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剪纸天资过人的她经常遇上同村人讨请作品,“上门来的村民在带走自己心仪剪纸的时候会留下一些糖果或袜子等生活用品,以表心意,也有少数人会给几块钱。”她说。
这种“礼尚往来”的农村情义使得景爱琴家里作品越来越多,原因是在考虑精力付出的同等条件下,也为保证作品效果,她为做一幅剪纸通常使用少则3至5张、多则5至7张的纸,取决于作品内容和纸张薄厚,一刀剪出多幅作品。
由此一来,随着找她要剪纸的人越来越多,她家里余留下来的剪纸也越来越多。之后,她便将这些存货拿到市区装裱店代卖,“没想着赚钱,能收回些成本就行。”景爱琴指着挂满工作室的作品说道,包括后来她自己经营工作室,也是拿不计其数的剪纸作品支撑起来。
“既然做实体剪纸,就要突破传统,从客户需求出发,做文化调查。”在农村长大的她对这片土地十分依恋,家乡好多元素都是她平日的创作素材,她举例说定西马铃薯让她创作了《黄土地上金蛋蛋》,该作品以一年四季不同种植阶段为切入口,她甚至还将“洋芋花开”和“炕头土豆香”也进行艺术化呈现,乡土情怀十足。(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