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杨丽丽:麦秸画上的梦想
90后女孩杨丽丽:麦秸画上的梦想
杨丽丽正在制作麦秸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志成/摄
扫一扫,看视频
新年的氛围已经悄然散去,大地逐渐回春,位于北京正北的一座小县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一间小小工作室里,90后女孩杨丽丽正拿着手中发烫的烙铁在已经处理好的麦秸上点画。高温作用下,麦秸散发出温暖的麦香,萦绕在整个工作室内。几个小时后,杨丽丽落下最后一笔,一幅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图终于跃然纸上,这是她和老师、同事们一起辛苦工作几天后的作品。
“我是麦秸画手艺人杨丽丽,这是我创作的新作品《牡丹花图》,由我们家乡特产莜麦的麦秸杆制作而成。”工作室的人们散去后,杨丽丽打开“快手”App,通过直播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麦秸画以麦秸杆为创作原料,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工艺品”。
2016年,当时在北京从事教育行业的杨丽丽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麦秸画结下不解之缘。第一次接触,杨丽丽便爱上这门艺术。“我很震撼,那幅画深深地吸引了我。”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站在画前,杨丽丽挪不动双脚,她想起幼时家乡莜麦成熟的景象:夕阳西下,打麦场上泛着金灿灿的光芒,颗颗饱满的麦粒让农民们心生喜悦,“当时不知道这些废弃的麦秸杆也能创造出如此神奇的画面。”杨丽丽坦言。
因为热爱,杨丽丽开始认真了解和学习这门技艺。对于学建筑出身的杨丽丽来说,美术功底几乎为零,“明暗关系、构图……很多专业知识我都不懂。”各种专业名词扑面而来,杨丽丽只能利用自己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边看书边学习。
与普通画作不同的是,麦秸画的“画笔”是发烫的烙铁,通过高温熨烫展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刚刚接触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时,杨丽丽直接握住了发烫的铁柄处,手上顿时就被烫出了水泡,“第一次上手做作品,我当时太紧张了。”杨丽丽向记者解释道。因为作画工具的特殊性,杨丽丽的手上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伤痕。
除此之外,麦秸画的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需要经过熏、蒸、漂、染、烫等十几道艺术加工处理,吸收国画、民间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漫长而复杂的工序,对于杨丽丽的耐心而言是极大的考验。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杨丽丽学习麦秸画的热情,她一头扎进了麦秸堆,越学越深。
2018年4月,杨丽丽作出一个决定:辞去自己奋斗了3年的工作,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创业。“创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麦秸画制作技艺。”杨丽丽舍不得让这么有价值的技艺失传,也想“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
“麦秸杆能变成艺术品?”“回小县城能做出什么成绩?”……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杨丽丽心里也有委屈和难过,但她更加坚信“离开大城市,自己不是做了‘逃兵’,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热爱的梦想,一定会有人和自己一样,被这种艺术所震撼。”
回到家乡是杨丽丽跨出的第一步。因为麦秸画的制作原料为莜麦秸杆,而莜麦正是杨丽丽的家乡——多伦县盛产的作物。多伦县旅游资源丰富,它曾因庙而兴、因商而盛,附近有天然美丽的多伦湖、汇宗寺等多个旅游景点。“我们这里有牛肉干、奶制品等伴手礼,唯独缺少文化类旅游产品。”杨丽丽想借莜麦秸画填补这一空白。她开始构思创作以蒙原文化题材为主题的作品,大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锡林郭勒盟旅游旺季只有45天,如何开拓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秸画?杨丽丽发现县城中有不少人喜欢“快手”这一平台,闲暇时间大家总在低头刷视频。她想:“我也可以在上面发一些制作麦秸画的小视频,这样不就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我的作品了吗?”
利用互联网平台打开市场,是杨丽丽创业的第二步。说干就干,她立即申请了快手账号。她没有视频拍摄和剪辑的相关经验,面对镜头时也难免羞涩,但看到评论区中,网友们对麦秸画制作的好奇和提问,杨丽丽觉得互联网的路子没走错。
随着市场的打开,杨丽丽的麦秸画开始变得“供不应求”。杨丽丽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周围的贫困村民。在采购原料时,杨丽丽特意向贫困户倾斜,为他们增加一条增收的途径。而且,她还培训村民制作麦秸画,然后再收购村民制作的半成品进行加工。
杨丽丽希望能够聚集更多的手艺人,一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也能为乡亲们增加收入。
---------------------
节目预告
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中国青年报社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将联合推出大型视频访谈节目《两会青年说》,把话筒交给青年。他们有的在大城市奋斗,有的扎根小镇发展,他们有梦想和追求,也有困惑和期待。我们将邀请青年嘉宾和代表委员、专家对话,倾听他们的诉求,推动政府出台更好的政策,让青年享受到更多福利,同时引发青年讨论和社会关注。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