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戴耳机杀时间 这届年轻人面临“未老先聋”?
资料图:听音乐。 刘文华 摄
提前失聪的一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明子
本文首发于总第889期《中国新闻周刊》
张晓梦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耳聋”扯上关系,一年前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时她才25岁。生病前,每天戴耳机三个小时的习惯已经陪伴她快八年,从大学时期学英语、听歌,到工作后通勤时戴耳机听音乐来逃避公交车上的噪音,她从未察觉耳朵有任何异常。
转变是突然发生的。2018年3月开始,张晓梦左耳断断续续出现响声,有闷堵感,两天后开始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同事说话。她这才察觉不对,到广东省内一家三甲医院检查,左耳低频段40分贝以下都听不到,而正常听力应该在20分贝以内。
“可能长期听耳机损伤了耳朵细胞,也可能是熬夜没休息好,或者耳朵血液循环不好。”张晓梦回忆医生的分析,病因并不是单一的,也很难确定具体是哪一种。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耳聋”渐好,却又多了耳鸣的毛病。
张晓梦并不是个案。多位医生表示,长期、连续、高强度的噪音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时间戴耳机或经常出入高分贝的音乐现场,都有损害听力的可能。2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如用手机耳机听音乐)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病
“这些年,因为戴耳机导致听力损失而来看病的年轻人有不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行政办主任刘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每次出门诊要接待20多位患者,这中间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因为耳机使用不当导致听力损失的年轻人。
“大学生中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听力异常逐年上升。”2015年《娱乐性噪声对大学生听力损失调查和临床病情分析》显示,12%~15%的大学生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且一般在5~10年后发病。
2017年,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对该省某高校1616名学生进行“耳机使用现状及对听力损伤的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36.38%的学生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症状,大四学生听力损伤的危险性是大一新生的1.427倍,不科学使用耳机的情况十分普遍。
这一结论也验证了2015年《大学生听力损失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发现。据调查,23.98%的受试者有戴耳机入睡的习惯,这将延长耳机佩戴时间,是导致噪声性听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试者会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以此掩蔽环境噪声,但这往往使耳机音量过大,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广州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7年对在校本科生的耳机使用习惯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调查显示77%的学生有使用耳机的习惯,每次戴耳机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8成,接近9成的学生会将声音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但仍有12%的学生将耳机声音调制耳朵能承受的最大音量。
按照卫生部2007年公布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及以上的噪音,就会有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耳机营造的与世隔绝的声音世界一旦过于吵闹,对耳朵来说便与工厂中设备运转发出的轰鸣无异,都会侵蚀人的听力。另一方面,耳机消费者也呈现出“年轻态”的现状,市场研究公司捷孚凯(GfK)发布的《2017年中国耳机耳麦市场消费升级》报告,19~33岁是中高端耳机的主力消费人群,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与白领为主。
“在大众印象中,‘耳聋’是老年病,随年龄的增加出现耳聋的情况确是正常现象。但现实生活中另一个影响听力健康的因素则是噪音,尤其是个人频繁使用娱乐设施使耳长期暴露在噪声中。” 民用航空医学中心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所医师秦彩虹向《中国新闻周刊》说,在《2784名中国民航招飞体检学员听力状况调查》中,秦彩虹发现大学生听力损失患病率比高中生高,这与大学生娱乐生活更丰富、噪音累加关系密切。
引起噪声性耳聋的原因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990年代前,对噪声性耳聋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工业噪声领域,纺织厂、火车站周边往往是调研的热门选择。1979年,第一台随身听问世,这让随时随地使用耳机听音乐成为可能。此后,陆续有中外学者开始发现,非职业或娱乐性噪声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听力损失,越来越广泛使用的耳机成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耳塞式随身听可以产生导致听觉机能潜在危险的强度,即85~105分贝,尤其对于年龄在18~22岁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耳机使用方式如音量设置和持续聆听时间不当,则存在发展为永久性噪声性耳聋的严重危险。”多位医生都提到《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2004年发表的这一研究结论。
人耳能感受16~20000赫兹(Hz)的振动频率,其中每一种频率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即为听阈,正常听力的成年人听阈在25分贝以内。根据WHO的划分标准,听阈值上升到26~40分贝,即为轻度听力损失,而日常交流一般为50~60分贝,因此早期听力损失很难被察觉到。
“听力损失是‘耳聋’更为官方的说法,在医学上有更细致的划分。” 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管技师刘辉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 “轻度听力损失患者比较明显的是听不见耳语,就是声带不振动的悄悄话。”当听阈值上升到41~60分贝时,即为中度听力损失,日常交流会存在障碍,往往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听阈在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交流基本靠喊,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聋了”;听阈达到81分贝以上,则是极重度听力损失,即便佩戴助听设备也需要视觉和触觉帮助声音感知。
现代城市生活中,噪音如影随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英杰2009年对国内6座城市10个地铁站的现场噪声测试结果显示,列车进站时噪音峰值可达到90分贝。为了听清耳机中的声音,人们往往不自觉调高音量,无形中增加10分贝、甚至20分贝,如果排除耳机的降噪功能,这相当于把钻(100分贝)或起飞的螺旋桨飞机(110分贝)塞进耳朵。
根据WHO 2015年的建议,暴露在85分贝以上8小时或100分贝以上15分钟都是不安全的。安全的听力取决于声音的强度、时长和频率。突然暴露在巨大的噪音中会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或耳鸣,而长时间、有规律地暴露在噪声中,耳朵的听觉细胞则会永久性损伤。
就像镰刀割倒麦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