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敬老院长于安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28  阅读量:18092   

  【奋斗的中国人】“85后”敬老院长于安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央广网北京12月24日消息(记者孙冰洁 荆宇琦)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对照于安安的经历,这句话更显得意味深长。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爱冒险的人,在28岁之前,她拥有一份国企的稳定工作,一个美满安稳的家庭,一切如果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她的人生不会有太大变动,就像平静的河流一样,安全地流向终点。

  可28岁这年,她却做了一个在众人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辞去了国企的稳定工作,在北京市丰台区开了一家养老院。

  这个决定,完全改变了她之后的生活。

  一

  “王大爷,看报纸哪,今天有什么新闻,给我讲讲吧。”早上七点多钟,于安安准时出现在北京丰台区康助护理院内,和坐在走廊沙发上休息的老人熟络地打着招呼,顺势蹲在他身边,聊了两句,又被一旁的叔叔阿姨们招呼了过去。只要不出差,于安安每天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后院的养老中心转一圈,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护理院目前约有170名老人,其中不乏有人失能失智,而这些老人都认得于安安。

  每周四上午,护理院都会组织老人进行歌咏比赛,图为于安安与护理院的老人一同唱歌(央广记者 孙冰洁 摄)

  “我以前是个脾气特别硬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跟父母好好说话,是跟这些老人的接触慢慢‘软化’了我。”于安安留着一头卷发、时尚干练,如果光看外表,更像是外企白领,很难将她与养老工作联系起来。在员工眼里,这位年轻院长说话办事干脆利落,而当对待老人时,却总是满面微笑,柔声细语。于安安笑言,如果她有软肋,这些老人就是她的“软肋”。

  在2013年以前,于安安的身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的一名文职人员,“国企,体面稳定,多少人都羡慕。”时至今日,于安安语气中仍有掩饰不住的自豪。航天三院经常会组织员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慰问老人,她在那时成为一名志愿者,但彼时她对志愿者的理解,也只是闲暇时做做公益,去看看老人,听老人说说话。直到2013年,她遇到了一对老夫妇。

  “当时叔叔是长期卧床,阿姨患有失智症。他们对其他人可能并不太热情,但只要看到我们来就特别开心,你能感受到他们的那种盼望。”最初工作忙时,于安安和其他志愿者一般三个月来看望老人一次,后来,变成一月一次,到最后几乎每周都来。“原来她吃不下去饭,志愿者去了她就能吃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于安安发现老人的需求很简单,就是陪伴。她开始意识到,志愿服务并不像自己此前理解的那么容易,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专业的人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而在于安安做志愿者的那几年,中国社会正快速进入老龄化。2013年,我国65周岁老龄人口人数为13161万人,并逐年上升,到2017年,这个数值增加到15831万人。

  以于安安生活的北京市丰台区为例,该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为全北京最高,户籍老年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例达29.2%(2017年)。“河西这一片更是未富先老,老年人口多,收入低,而专业的养老机构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安安动了念头,“能不能创办一个性价比高的养老机构,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思索后,2013年,于安安正式辞去了在航天三院的工作,决心“创业”。

  二

  “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老年护理和养老机构,让年轻人把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机构当中。同时用新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去给老人提供不一样的服务。”这是养老院创办初期,于安安内心的构想。

  而“丰满”的理想,却在开始便遭遇了“骨感”的现实。

  在护理院初创的2013年,丰台河西地区的养老机构有限,而兼营临终关怀业务的机构更少。当护理院的第一辆救护车开出时,她遭到了不少老人的抵制,“怎么能把这个开到我们周围”,处理老人的遗物、进行垃圾分类时,压力又接踵而至……于安安回忆,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老人到护理院门口抗议,自己做的最多的就是挨个跟老人赔不是、一一解释。

护理院的工作人员为周边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央广记者 孙冰洁 摄)

  做养老护理,需要人手,“招人难”也成了于安安眼前的一个难关。护理院创办初期,一共只有3名员工。为了招人,她只能一个个去说服自己曾经的同事、朋友,让有志于此的同道们一起参与。“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本来都有稳定的工作,还要说服家人。”

  家人的不理解与担心,也让于安安心生愧疚。“我父母虽然没有阻挠,但每次回家,你都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担心。”于安安回忆,最难的时候,她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本来你是可以好好当白领的,为什么要给自己出这么多难题?”

  就当于安安一筹莫展的时候,2014年,北京市政府及多个部门更加关注养老等热点问题,鼓励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北京康助护养院,作为首批养老照料中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床位由原来的50张变成了250张,功能也由原来的机构养老、术后康复、临终关怀,拓展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并相继推出了助餐、助浴、助洁、法律援助、心理慰藉等多元化为老服务。

  “随着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开展,政府加大了对养老工作的指导。”与此同时,于安安的团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由最初的3个人增加到将近200人。

  三

  更坚定了于安安投身养老护理事业的,是曾经入住护养院的一位病患。

  2016年春天,一位只有45岁的脑胶质瘤患者范涛住进了康助护养院。彼时经过两次手术,范涛已与绝症抗争了7年,于安安和康助护养院的工作人员们陪他度过了生命最后的一百多天。

  2016年8月26日,于安安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范涛辞世。按照他生前的意愿,于安安协助他的家人,于当日完成了器官捐献并成功救治了5位患者。

  范涛的离去,让于安安和团队在经历了失去挚友痛苦的同时,也理解了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是说人的一生收获了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多少人,在这个世界上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护理院老人正在院中进行娱乐活动(受访者供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