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工人?

网络 刘洋 2019-03-07 07:40  阅读量:15374   

  3位不同年龄段的一线工人代表畅谈奋斗——

  【当好主力军 建功新时代】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工人?

  《工人日报》(2019年03月07日 01版)本报记者 余嘉熙

  “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线工人大有可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不仅意味着技术工人将有更美好的未来,也意味着技术、技能有了更重的分量”……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新时代如何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展开热议。而如何当一名合格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工人,更引发了一线工人代表的讨论。带着这个问题,《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3位不同年龄段的一线工人代表,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出了回答。

  80后黄波: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我的工作是漆膜优化,就是通过机器人编程,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及设定喷涂参数,以达到最佳的车身漆膜外观效果。”3月5日下午,换下工装、穿上西装的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涂装车间面漆工段工人黄波代表,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工人,当时仍沉浸在报告“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带来的激动中。

  从技工学徒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黄波代表自身的经历就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在工作中,他能通过机器人编程在93秒内完成高质量的油漆喷涂。工作8年,他已经用这个标准给100余万辆汽车穿上了高颜值的“外衣”。

  其实,在企业没有引进自动化设备之前,黄波和其他工友一样,早已习惯了手工喷漆。 一次观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自动化喷漆生产车间,他看到“机器人喷涂又快又好,上漆率更高,而且没有颗粒,厚薄一致”。

  黄波立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自动喷漆机器人技术。

  于是,他从40多名工人中脱颖而出,被选拔进入自动化喷漆生产车间。不过,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当时调试设备的都是外国工程师,理论知识也都是英文。整整两年时间,黄波通过没日没夜的自学以及向德国工程师“软磨硬泡”,掌握了整套自动化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迅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家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挑战,更是机遇。”采访中,黄波代表说,“作为一名工人,只要我们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也就抓住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

  70后梁兵: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3月6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平原光数控加工高级技师梁兵代表向记者娓娓道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要力戒浮躁之风’,这对我们一线技术工人有特别的意义。”

  “当工人,无论是搞创新还是技改,急于求成都不是好事。”在梁兵看来,很多技术工人的创新成果,都源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通过手机照片,梁兵代表向记者解释着自己和3D打印技术之间的“对决”:“薄壁零件加工中,如何避免零件变形一直是数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如果采用当前流行的3D打印技术,不仅加工周期长,而且成本高。”

  而梁兵苦心钻研的“独门绝技”——薄壁零件加工法,加工周期仅为3D打印的1/10,成本仅为1/50。如今已运用到了国内整个兵器制造行业。

  “梅花香自苦寒来”。回忆起薄壁零件加工法的诞生,梁兵代表最大的秘诀就是“耐得住寂寞”。为找到合适的填充材料,他先后实验了上百种材料,甚至连家里孩子玩的橡皮泥都试过。“每一次失败,你都需要相信你离成功更进了一步,要真正经得起失败、承受得了打击。”

  梁兵代表说,机器的作用,只是把人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脱离出来,转向精密装备制造以及高层次的操控领域,但人依然是核心。

  “当好工人,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仍然是必备素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60后姜涛:工人的成长没有终点

  3月6日,在贵州代表团驻地,记者见到了航天十院贵州航天天马机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代表。出生于1966年的姜涛,32年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即为火箭发射系统焊接。

  这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的技术有多精湛?10毫米的焊缝内,通常情况下有不超过6个气孔就是合格产品。姜涛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用工业X光机检测,连一个气孔都没有。这在行业内被称为“天衣无缝”。

  “焊接一个合格焊点不难,难的是一直都能达到标准。”姜涛代表说,航天产品的第一要点就是要求高可靠性、讲究零缺陷,一个微小的失误有可能导致几百万元甚至更大的损失,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

  为了做好这件事,60后姜涛从没停止学习,针对科技发展涌现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探索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控制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科技革命时代,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越高的人,越会受到尊敬和推崇。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是今天当好工人的必备素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这对我们工人来说,是一个大好消息。国家的发展没有终点,一线工人的成长也没有终点。”姜涛说,自己喜欢这种一直在路上的感觉。   (本报北京3月6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