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些狂热的“追星女孩”
瞧,那些狂热的“追星女孩”
论“法扎”的现象级引爆
◎安莹
2月22日晚10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演出现场,大幕缓缓垂合。当我还沉浸在对莫扎特英年早逝的追思中,身边的观众已纷纷起身,向舞台涌去,大家行动一致,有礼有节,轻车熟路。这时,字幕机上也打出了两行邀约:“愚人们,站起来吧。”的确必须站起来了,因为坐着的人会被已经聚集在近台通道的人墙挡住视线,而这些抢占先机的行动派,就是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粉丝,是音乐剧界的“追星女孩”。
“法扎”是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被粉丝赠与的昵称,以区别于英国话剧《莫扎特传》的“英扎”和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的“德扎”。虽然是在深度研判过“法扎”粉丝积累的前提下,才决定在“德扎”引进不久便冒险引进靠色的“法扎”,但粉丝群体空前的热烈反响还是叫主办方乃至法国团方始料未及。
2018年上海站演出,场场爆满,甚至有观众购买了全部24场演出的门票,并在剧院附近租房以方便追剧。这样的火爆场景甚至大大超越了早年成功引进的《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狮子王》等世界音乐剧界公认的“大经典”。
正如“法扎”项目引进的主要推动者、上海文化广场的艺术总监费元洪在上海演出火爆收官后撰文写道:“在一个尚属小众的音乐剧行业中,能有如此细分的市场,足见如今中国不同圈层的人群的认知差异是多么巨大。”
与上海先声夺人相比,“法扎”来京可谓姗姗来迟。天桥艺术中心的保安小哥说,演出晚上7点半开始,上午10点就有拖着行李箱的观众来到剧场守候;演出前的剧场大厅内Cos人物造型前来观剧的粉丝成为焦点,周边产品的贩售摊前大排长龙。剧场内,粉丝们呼朋引伴,笔者座位周围几十个兴奋的姑娘互相都是认识的,有人已追了四座城市、观摩十场以上,她们之间打招呼的话语往往是“你这轮打算看几场?”以上情景,即使对于我这个持续看戏二十年,年均观演百场以上的资深观众来讲也是难得一见的。在“法扎”现场,被热情落力的粉丝感染,让我生出了想要追溯《摇滚莫扎特》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的欲望来。
重抒情轻叙事的法式音乐剧
遥记1998年,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横空出世,远在中国的文艺小众群体通过简装盗版刻录VCD第一次接触资源,许多人都被该剧浪漫悠扬的旋律折服。但彼时也曾有业内专家质疑:《巴黎圣母院》“主要角色在台前只唱不演,群舞演员在后面跳霹雳舞”“不像音乐剧而像演唱会”。
谁想到二十年后,法国人“不伦不类”的演唱会风越走越远,开辟出独树一帜的法式音乐剧风格。从《巴黎圣母院》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从《乱世佳人》到《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抒情性远远高于叙事性的法式音乐剧,叫人入耳一听即可辨出熟悉的旋律。“法扎”的音乐调性也继承并发扬此浪漫主义传统,笔者采访的“法扎”粉丝中,被音乐平台随机弹出的“法扎”唱段惊艳,随即追根溯源到B站视频就此入坑的大有人在。
与浪漫主义的音乐调性相匹配的是舞台视觉,法式音乐剧从来不吝浮夸、不惮俗艳、不屑克制,舞美灯服道效化及场面调度强调梦幻绮丽,从不写实。这些又都与法兰西民族自路易十四时代起便引以为傲的时尚民族性辉映成趣,也是浑然天成。
在这样的审美情趣下创排的“法扎”,对看惯英美音乐剧的观众来讲,或许会因为太过浮夸、戏剧性弱而难于接受。虽然,《摇滚莫扎特》比之前的法式音乐剧,已增加了语言场次,戏剧情节也算完整,但整体看来仍旧不免“流水账”倾向,以及为了某一首好听的歌而安排一段外插花场景的散漫感。但也就是这样的“法扎”,才让耽于梦幻与极致的年轻观众爱她热烈深沉,欲罢不能。
官摄视频、B站弹幕和人口基数的化学反应
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些老牌音乐剧体系下,音乐剧制作公司会尽量延后官方录像版的发行时间,保持现场演出的神秘感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招揽观众必须走进剧场眼见为实。
法国音乐剧在视听版权方面似乎较为“大方”,往往在巡演一年之后便会有官方录制影碟出售。以“法扎”为例,官摄版视频机位丰富、剪辑精良,演员表演饱满到位,有很好的欣赏体验。早在2011年,即有带字幕的无授权视频资源被Up主上传B站,至今也未见版权方提出申诉,要求下架。
比较而言,英美的《玛蒂尔达》《汉密尔顿》等热门音乐剧,因受严格版权保护只能以粗糙的枪版出现,就显得传播力不足。与之相比,优质悦目的高质量视频使“法扎”经得起反复欣赏,弹幕中不乏称已刷过百遍的死忠粉留言。大家在弹幕区交流心得、补充线索、按图索骥,并拓展到微博、网易音乐、虾米、豆瓣等更多平台,“安利”“扩列”更多粉丝。大家在网络世界里合纵连横,因为一部共同喜欢的作品,即使远隔千里也亲如一家。如此,经过几年的积累,“法扎来中国”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在粉丝群体间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自发扩散开来。
人类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在从众心理学角度我们也会发现,假如广场上有一千个人在左顾右盼,其中有一个人坚定地向右转,没有人会留意并跟随他,但假如这是个能容纳一亿人的广场,现在有十万人一起坚定地右转,那情况就迥然不同了。因为每一个左顾右盼的个体面对的都是一个庞大至十万人的群体,从而令不知去向何方的小个体很容易被裹挟去追随。如果说“亿分之十万效应”在历史上还只是以偶然聚集的方式小概率出现的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今天,散点式的小众个体在平台上终于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团聚”了。B站视频上的弹幕刷屏,每一天都在改变着一些小众作品的命运,互联网聚集效应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网生一代年轻人合力,便是“法扎”意外爆发的群众基础。
从纵深式欣赏到平面化蔓延的观演方式大变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