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海上石油钻井20载 从“洋专家”手里抢回操控权
全国政协委员郝振山:
海上石油钻井20载从“洋专家”手里抢回操控权
郝振山
2月25日,中海油宣布,位于我国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的渤中19-6气田,确定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可以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这是渤海湾盆地5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气田。
“渤海发现的千亿方大气田,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人送给全国两会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昨日在全国两会的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钻井事业部深圳作业公司经理郝振山自豪地说。全国两会期间,他一直身穿“蓝色西装”,表达身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人的骄傲。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20多年的郝振山,目睹海上钻井平台核心装置操控技术掌握在洋专家手里,不甘的他努力成为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第一个中国司钻。他带领“南海二号”海上钻井平台远赴缅甸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市场,在硬件设备都不如国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打开了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征战海外市场的局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杜安娜、肖桂来、李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骆昌威
外国专家一人工资相当于整船人! 他不服气
20上世纪70年代,海上石油资源成为全球能源界最诱人的蛋糕,但中国的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装备”。
1989年,郝振山从石油技校毕业,加入中海油。他成为海上平台“南海六号”的甲板工,面对一片海阔天空,他心潮澎湃,认定这是一份属于男子汉的工作。但甲板工的工作是琐碎的,都是除锈、刷漆、打扫卫生的体力活儿。“南海六号”是当时国家引进的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
“相比陆地石油,海洋石油起步晚,我们有个入场前教育,领导说,大家要学好技术,外国专家就算骂你,也得忍着。”郝振山说,当时一个外国专家的工资等于全船人的工资,他心里一直不服气。一天他跑到司钻室,观察苏格兰专家如何操控刹把,被对方不悦地赶出来,不服输的他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
刹把是钻头的方向盘,为海上钻井平台最核心的装置。掌握刹把的司钻需要从仪表查看下方的岩性,确定钻速等数据,保证高效地钻入,同时轨迹要符合标准。司钻不仅技术含量高,并且关系着整个钻井平台的安全,如果操作失误会发生井喷,船毁人亡。“我们常说司钻手里三条命,包括钻井、设备、人员的安全,系于司钻一身。”郝振山说。
郝振山白天利用送咖啡、打扫卫生的间隙去记录数据,晚上进行倒推演算,观察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关联,并查阅字典阅读英文资料。历经5年的刻苦钻研,郝振山掌握了钻井平台核心工种司钻的操作技术,成为半潜式平台上顶替外国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刹把掌握在自己手里,便可顶替外国专家的岗位,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非常自豪。”郝振山之后把历经艰辛学来的技术,向后继的工人倾囊相授,提升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
打破国际市场的差别对待 用实力赢得信任
当时东南亚海上油田服务市场上,大部分是由美英等国的钻井平台提供专门技术服务,赚取利润。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部分海上钻井平台出现了闲置,为了企业长远发展,2005年11月,作为平台经理的郝振山被派遣带领“南海二号”到缅甸和印尼作业,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服务市场,这是中国第一艘走出国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郝振山感到重任在肩,海上钻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这是一个大跨越。“当时,外方作业者给的合同是‘一加一再加一’式。也就是说,一口井开采好了,才会给你下一口井。”郝振山告诉记者,他们给另一条外国钻井船的则是三加二的合同,租金也比“南海二号”高出很多,这种不信任感,促使他们暗暗鼓劲:一定要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实力。
在气温高达35摄氏度的赤道附近,郝振山和工友们克服了地层松软,易于垮塌,高温气井风险大等困难。2006年2月22日,他们提前10多天高质量地完成了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紧接着的两口井也获得高产油气流,缅甸油气工业的历史由此改写。“南海二号”的图片和简介因此被收藏进缅甸国家历史博物馆。
此后,“南海二号”的租金从每天7万美元上涨到20万美元。许多国家都将钻井合同交给南海二号,在郝振山担任经理的5年间,“南海二号”共钻井57口,创收17.05亿元,利润10.40亿元。
“南海二号”并不是装备最先进的平台,工人的单兵素质也非最优秀,为什么能成功?郝振山说,海洋石油工人身上有军人的气质,这支队伍组建之初,就有退役海军战士参与,而且采取半军事化管理。“靠石油精神和科学管理,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每个人敢担当奉献,敢冲锋陷阵,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2010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大庆油田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郝振山则在2011年被中国海油党组命名为“海上铁人”。
未来注重环保 开辟更多清洁绿色能源
郝振山如今担任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钻井事业部深圳作业公司经理,他笑称自己从一个钻井小队长,变成了一个钻井大队长, 他如今分管的十个钻井平台,分布在渤海、东海、南海甚至远东,五湖四海都是他的兄弟。
一路走来,他见证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年我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是高价从挪威引进的,如今这些大型装备都能自己制造,且技术领先。“我国钻井平台的储备量排名全世界第三,3000米的水深咱们也可以干下去。”郝振山说。
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测井技术,随钻测井及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能够实现类似于“3D版贪吃蛇”的运行轨迹调整,而这项技术早期一直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中方长期只能购买使用。
郝振山自豪地说,随着中海油服“贪吃蛇”系统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完全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在勘探技术上,中国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
郝振山相信,未来油气资源的开采区域将向海洋转移,国家的能源安全,需要中国海洋石油工人承担更多责任。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郝振山说,这赋予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人新使命和新担当。“未来我们不仅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并且会为祖国开辟更多清洁绿色的能源,守护我们的碧水蓝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