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头脑发达”之外 还应“四肢发达”
“头脑发达”之外,我们还应“四肢发达”
每周二和周四的17点50分,我总会准时站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公共健身房门口——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18点,传达室的阿姨一挥手,我们这一大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像饿虎扑食一样冲进去,晚到一丁点儿,可能就抢不到跑步机了。这间健身房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跑步机超过五十台,健身需求很高的教职工和学生总能轻易地把它填满。
健身房不开门的时候,我们的健身热情也丝毫没有消退。在我的寝室,每天下午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今天是在屋里跳健身操还是下楼跑步”“今天天气还不错,我们去操场跑步吧”“今天不想下楼了,我们在寝室里锻炼吧”……
但这样的现象不是放诸四海而皆有。大概是因为在体育类院校读书,我看到了大家高涨的运动热情。其实,有些大学生对运动健身兴趣比较低,有高校为了倡导学生强身健体,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量,还需要用“打卡”等方式做记录。部分同学一开始不想“打卡”,但锻炼了一段时间,也开始享受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但有部分同学对学校提倡的运动依然“不感冒”,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学生甚至想出代跑操、代打卡的“生意经”,还有“摇手机神器”“计步神器”的涌现。
为了防止有学生钻空子,一些高校又推出各种新的考核制度,不愿锻炼的学生却依然能想出新的应对方法。本来是一件好事,却成了学生和学校“斗智斗勇”的斗法场。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育锻炼在一些人眼中是一种“负担”。本科生每年都要进行的体测还会成为一些学生吐槽的“槽点”。
一些大学生从小到大只重视学习成绩,很少关心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他们把认真上课、好好考试看作评价学霸的指标,但不免吐槽学校的日常锻炼考核指标、吐槽体测项目。
可是,一个800米都跑不下来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圆满地完成所谓“重要的事”呢?
诚然,我们可以讨论学校考核的运动方式是否合理,也可以讨论体测的项目有没有更加科学的可能性,但大学生的体质需要增强这一点,不容置疑。
体测是督促大学生运动的一种方式,学校要求学生日常锻炼更是鞭策学生增强体质的直接办法。与其在20岁出头就抱怨自己脱发、失眠、肥胖,不如在最好的年华把最好的体质留住,为奋斗的青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根“豆芽菜”顶不住一颗充满思想的头脑。少年强则国强,四肢和头脑都发达的大学生越多,年轻人工作中突发疾病、猝死的悲剧性新闻才能越少。身体是自己的,大学生应当从自身出发,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是全民健身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喜欢健身的大学生,我建议体质测试制定相对丰富的形式和相应的标准,让大学生能以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形式完成测试;同时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配套设施和场地的建设,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应提供更加充足、多样的场地,鼓励学生以自己喜好的方式参与足量的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之上,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制定层面,将体育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定合理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作为祖国未来栋梁,在“头脑发达”之外,我们还应“四肢发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