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电影
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影
截至3月14日,《流浪地球》票房达到46.16亿,不仅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影作品,也是近一个多月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流浪地球》为什么出现在当下并受到欢迎?它的尝试是否为中国科幻影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中国科幻影相对于好莱坞处于什么水准?3月13日,《流浪地球》导演、从山东走出去的影制作人郭帆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畅谈《流浪地球》制作的台前幕后。
本报记者 倪自放
票房过10亿时松了口气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郭帆刚从美国回来,目前《流浪地球》正在北美地区上映,他参加了影片在美国部分场次的影迷见面会。目前《流浪地球》在北美地区的票房达到580万美元,是近年来华语片在该地区的最高成绩,“一开始在64家影院上映,现在大约是100家,主要是华语观众,反响还是比较好,上座率都在90%以上。”郭帆介绍,《流浪地球》的非华语观众相对较少,“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不看字幕,而咱们的《流浪地球》以中国普通话为主要语言,非华语观众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即使不算在北美地区的优异成绩,《流浪地球》已然“火了”,郭帆表示,影片确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我个人没有‘火了’的感受,生活和心态上也没太多的变化,因为之前《同桌的你》上映时有类似的经历,所以这次会平淡很多。只是《流浪地球》票房过十亿的时候,我松了口气,这个时候影片基本保本,不亏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有机会做后面的项目。”
郭帆承认,在《流浪地球》上映前自己非常忐忑,有一场点映是针对科幻界的知名人士的,包括小说原著作者刘慈欣在内。那场放映,郭帆是在影片开场熄灯十分钟后才溜着墙边儿悄悄进去,坐在角落里,暗中观察大家的反应。
郭帆的忐忑,源自于《流浪地球》的来之不易。从筹备到上映的四年间,《流浪地球》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各个方面都有,甚至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项目差点夭折。但在郭帆看来,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信任,一开始这个项目的团队只有两个人,来自外界的审视都带着怀疑的意味——为什么是你?你有什么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部科幻片?一切都靠一点点的努力去证明。从故事大纲到剧本,从3000多张概念设计到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一个关于影的大致雏形逐步清晰,慢慢让合作伙伴建立起了信心。团队人员也从两人增加到最后的7000余人,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
《流浪地球》到来正逢其时
出生于1980年的郭帆是山东济宁人,《流浪地球》并不是他的第一部作品。2011年,郭帆自编自导影处女作《李献计历险记》上映,并于次年获得第16届韩国富川国际影节最佳亚洲影奖,但影片票房并不理想。2014年,郭帆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同桌的你》票房大卖,同年影片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影节组委会大奖和第10届中美影节金天使奖。
从《李献计历险记》到《同桌的你》再到《流浪地球》,郭帆的成长非常明显。郭帆说,在《李献计历险记》上映后,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改进,写了三万字的总结,提醒自己在之后作品中着重考量观众需求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平衡点,“在《李献计历险记》中,我创作的自我表达算是比较多的,到了《同桌的你》,自我表达可能不到一半。《流浪地球》中自我表达可能占比不到一成,但也可以说自我表达和观众需求融合在了一起,两者统一得比较好。”
在郭帆看来,在观众需求方面,《流浪地球》或者说科幻片在2019年到来正逢其时,“从属性上讲,科幻影和其他类型片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前段时间中国玉兔登月,证明了我们的科技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观众看到影里的中国宇航员和空间站,才会有信服感。”
《流浪地球》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设置,“影有很多中国式的情感元素在里面,比如父子关系。当然,我们也在影中建立了一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比如最后救援任务的完成,其实是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参与。”
郭帆说,文化表达上的差异,是中国科幻影和好莱坞大片的本质区别,“我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民族,而西方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我们对土地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与西方是不同的,所以影片中才会出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置;第二个是集体主义精神,发动机坏了,不是超级英雄来救援,而是无数个救援队出发集体行动。”
相比好莱坞有差距但应该自信
“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一直是想拍科幻类型的影,我当导演就是为了拍科幻影。”郭帆说,他的第一部影《李献计历险记》就是一部科幻影,但促成《流浪地球》这样的大制作科幻影的,一方面是刘慈欣的原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尝试更完备的工业流程,“2014年,我们几个导演去美国学习,看到了和好莱坞影工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在影工业化方面,打个比方说,我们还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已经达到了产业化。而做科幻影,可以很好地历练这种工业流程,从美国回来后,我们这几个导演都在尝试做科幻影。”
《流浪地球》的成绩有目共睹,不过郭帆很清醒,不管是科幻片还是整个影工业,华语影同好莱坞差距明显,“从拍摄和实际制作而言,我们还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当然,因为现在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使用,比如3D打印、VR技术等,我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十年的时间来追赶。我们的后期特效与好莱坞也存在着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够达到他们的中游水平。”
尽管与好莱坞差距明显,但《流浪地球》的标本意义依然不小,影片有75%的特效是由国内团队完成的,另外25%是韩国和德国的团队完成。“我们从海外团队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也利用他们的成果来激励我们国内的团队。”郭帆说。
之前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和中国科幻片的宽容度不一样,对本土科幻片的宽容度相对低一些,认为这是国产科幻片难拍的另一原因。对此,郭帆表示自己并没有太受这方面的困扰,“其实在《流浪地球》之前,整个影市场国产片占比已经超过6成,高于好莱坞制作,这样的比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国产片包括国产科幻片都应该自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