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子匠人”李国伟:一枚围棋的“艰辛来路”

网络 刘洋 2019-03-22 15:54  阅读量:5131   

  也许李国伟更懂得,一枚围棋的“艰辛来路”。

  这枚棋子是以南红玛瑙、玉石、翡翠、琥珀等天然原料,采用精密配方、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它被叫做“永子”——质坚色润、细糯如玉、触子心舒,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代表了中国围棋的优秀文化。

  在云南保山,李氏家族世代致力于“永子”围棋的传承与发扬。李国伟自幼随父辈研习“永子”的传统制作技艺,继而成为“永子”围棋的第十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88年,“永子”围棋厂成立,工厂组织和抽调李氏家族的后人恢复“永子”围棋的制作技艺。不到一年时间,围棋厂因故被迫停产。

  但李氏家族并没有停止对“永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小而简”的家庭作坊里,李氏后人再度开始对“永子”生产技艺的研究和探索。

  制作“永子”围棋分选料、研磨、配料、熔炼、滴制、打磨、晾晒、分拣、包装九道工序。其中,配料和手工滴制,堪称“永子”的核心技艺,制作工序复杂考究。

  工人们坐在焦炭火炉旁,不借助任何模具“点丹”,控制棋子的大小、薄厚、形状。李国伟供图

  工人们需要坐在内部温度高达2000多摄氏度的焦炭火炉旁,一手持长条形铁板,一手使用耐热材料制成的特殊滴棒沾取熔化成液体的“永子”原料,制棋工匠不借助任何模具,全凭手感把控棋子的大小、厚薄、形状。

  李国伟说,每一颗棋子重6克,每次制作都需要精确到毫克,精准度需要长期历练5到6年才可以达到标准。

  要练就娴熟的“点丹”技术和制作一套合格的“永子”围棋,李国伟也遇到过许多困难,最核心的技术难点在配料。

  在烧制过程中,黑白棋子的配料比例要分别调试,各种料量增加或减少,要分别组合,非常耗时。就是这样一道道繁琐复杂的工艺,对制作者的手艺和经验都有极高的要求。

  因原料十分昂贵,李国伟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不得已之下,他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借钱、赊账,想尽办法采购各种原料,继续进行配方调试,详细记录每次的配方,观察窑炉熔炼配料的各种变化。

  20多年来,李国伟经过探索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在2009年将失传百年的“永子”围棋制作技艺“重现”人间。他也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转变成公司化运营化的产业发展。

  2017年,“永子”围棋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到欧洲、东盟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示,受到了海内外围棋界大师们的推崇。

  李国伟坦言,“永子”围棋制作技艺的传承目前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局,“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人太少了。”李国伟不止一次地说。曾经,他招收过50名制棋工,经过七八年的培养,最终只留下了12位成熟的匠人。

  “需要寻找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古老工艺的年轻人。”近年来,李国伟开始有所行动,他带着“永子”围棋走进校园,到青少年中授课,普及围棋知识文化,向青年一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了使“永子”更符合大众的需求,李国伟带领匠人对“永子”进行革新,制作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产物,多元化开发文创产品。

  在李国伟的心中,“永子”是珍宝,更是可以融入寻常百姓家的非遗文化。如果有可能,李国伟希望能将“永子”文化传播向全世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