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云南藏区“新生代”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迪庆3月23日电 题:云南藏区“新生代”的变与不变
作者 保旭 缪超
资料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被誉为“木碗之乡”,益西家族是当地最大的藏族传统木制品世家。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3月下旬,入春后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天气乍暖还寒。32岁的斯诺罗杰坐在办公室,准备为自己的网络公众号写一篇关于青稞酒推广的文章。
今年春节期间,他通过网络请非洲朋友录制的拜年视频在微信圈收获了很高关注度。
斯诺罗杰说,“一方面我想通过新的传播渠道,让我们的青稞酒被更多人知道;另一方面又担心订单太多,品质得不到保证,会破坏我们传统的青稞酒工艺”。
对于如何协调发展好“养育自己这片热土衍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接受到的外界带来的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今的迪庆州的年轻人努力探寻着自己的答案。
斯诺罗杰八年前在昆明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格里拉市继承祖业——青稞酒制作。他在大学期间就为自己家的青稞酒注册了商标。
斯诺罗杰回乡后开始了一场改革:保持藏族青稞酒酿制传统技艺核心部分,采购设备代替重复耗时的工序;引进合作伙伴,重新设计青稞酒外包装。
老酒厂焕发新生,品质不变,产量却从每天百公斤升至千公斤,订单应接不暇。斯诺罗杰告诉记者,“这些得益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推广手段,但是我现在希望稳步走,我担心走太快,丢了我们传统技艺好的一面,祖辈酿酒的精神就是注重品质。”
比斯诺罗杰小5岁的品布此理同样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迪庆州德钦县。
德钦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虫草、松茸、羊肚菌等珍贵中药材、食材受到追捧。
3月底,尽管德钦多数山顶仍被白雪覆盖,但野生羊肚菌已陆续生长出来。品布此理这几天都在山里,一旦找着或收购到菌子,他会先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他告诉记者,“已经有人微信上跟我下了订单。”
为山川之外的人采集收购珍贵食材,是品布此理父母的传统生意,但他萌生了新想法,“这次,我计划在自家田地里办一个种植基地,引进新的技术,作新的尝试。”
距离品布此理家100公里的尼西乡因黑陶制作远近闻名,23岁的黑陶匠人知诗春琵常将他制作黑陶的过程与家乡美景拍成视频,放到短视频分享平台,在成功吸睛的同时,也为他带来部分销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迪庆州的尼西黑陶受到外界追捧。也因此,尼西年轻人留了下来,相继走进这项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大门。
与老匠人相比,年轻匠人们懂得在中国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上推广黑陶。最近,知诗春琵结识了新朋友:在香格里拉经营精品客栈的文青姑娘吴曦。
“吴曦想在香格里拉创建仿古集市,定期将附近的青年手工艺人聚集在一起,展示技艺、相互学习。”知诗春琵说,“我支持她的想法,不能为了简单的销量丢了文化,只有多方的交流,才能让我们这项传统技术焕发新的光彩。”
位于金沙江畔的奔子栏镇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当地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知名的手工艺之乡。
目前,奔子栏大部分外出求学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学习和继承传统技艺,并用互联网的便捷致力于推广当地传统文化。
奔子栏镇的文化顾问泽仁培楚告诉记者,云南藏区年轻一代,正在亲身实践一场“变”与“不变”的论证,“变”的是他们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态度,“不变”的是他们对美好的追求。(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