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追思遗体器官捐献者:“他们从未离开”

网络 山阴新闻网 2019-03-26 21:07  阅读量:12398   

  26日,在位于江西南昌的遗体器官捐献者西山纪念园,周小燕一遍又一遍抚摸着铭刻在园内纪念碑上的儿子的名字,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当天,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由江西省红十字会举办的“生命如花——2019年江西省红十字清明莲丝会”在遗体器官捐献者西山纪念园举行,来自江西各地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等400余人齐聚此间,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

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在捐献者纪念碑前追思和悼念逝者。 吴鹏泉 摄

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在捐献者纪念碑前追思和悼念逝者。 吴鹏泉 摄

  现场,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等向捐献者纪念碑献上一朵鲜花,并鞠躬致敬。

  周小燕是江西鹰潭人,2018年5月,她年仅16岁的儿子李嘉林因车祸不幸遇难。在悲痛中,周小燕和丈夫捐献了爱子遗体器官,“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的生命得到延续,我感觉他没有离开这世上,这样也救助了他人,让别人帮儿子去实现未完成的梦想。”

  去年,杜佳萍的丈夫周振华因意外脑死亡离开人世。在生命的尽头,他将一对眼角膜、肝脏、心脏和双肾捐献,“重启”了崭新人生。

  “至少他的器官让我能有个牵挂。”44岁的杜佳萍说,丈夫生前乐意助人,病重期间又得到过许多好心人帮助,“捐献的器官,是他留在世上最好的礼物,也是他爱的奉献。”

  江西省首位器官捐献协调员王玮见过许多因罹患各种疾病而离世的人。她说,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是拒绝,但也收获了感动。“我想用一句话来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这个世界,他们曾经来过,他们从未离开。”

  囿于中国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和“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影响,遗体器官捐献对中国民众而言是件略带敏感的事情。

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献花。 吴鹏泉 摄

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献花。 吴鹏泉 摄

  江西省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副主任付耀文呼吁,希望社会多方力量为遗体器官捐献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知道器官捐献这项事业,认同和参与进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中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992540人,实现捐献22032例,捐献器官62869个。

  在上述遗体器官捐献者西山纪念园内,一座高3米的雕塑矗立其中,远观雕塑像一双手,托起崇高的器官捐献事业。(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