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瞬,这里早已换了人间!
有这样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她天蓝如镜
澄澈得让人向往迷醉
她云白如丝
软绵得让人眷恋不舍
巍峨的雪山
绵延出珠穆朗玛峰的圣洁
珠峰夕照。新华社张汝峰摄
虔诚的祈祷
丈量出布达拉宫的厚重
布达拉宫外景。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这里是西藏
是无数人心中
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青藏铁路沿线风景。新华社记者周锦帅摄
60年前的今天
对她而言是最重要的历史转折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在这里终结
久经痛苦磨难的西藏人民
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60年一瞬间
与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交织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以他们真实的故事
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1
他的99岁生日
“生病了就扛呗,好了就好了
扛不过就死掉了”
这是生活在旧西藏的百万农奴
对自己生命长度的期待
这位名叫巴珠的藏族爷爷
也曾经是他们的一员
巴珠老人肖像。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
他住在主人家的牛棚
饱受折磨、无依无靠
他家本有8个孩子
6个因为家庭困难而陆续出走
那些个寂静寒冷的黑夜
在牛棚旁的漫天繁星下
他无奈地流泪
思念着自己散落天涯的至亲
....。.
在旧西藏
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
如今
这个数据已经突破了68岁
几天前
巴珠爷爷度过了
自己的99岁生日
巴珠老人在生日聚会上和自己的曾孙碰额头,以示祝福。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现在他有5个孩子、18亩地
牛马十几匹
住着藏式风格的小院
每年还可以领取各种补贴1万多元
漫天繁星
和摇曳的生日烛火
见证着这位经历世事沧桑的百岁老人
许下的最诚挚的心愿
我已经很长寿了,我希望能活得更长久。
我也祝愿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国家繁荣!
扎西德勒!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2
她的感慨与欣喜
这张照片右边的女士
名叫拉巴片多
左边是她的妈妈
拉巴片多经营着一家
年产值450多万元的藏香企业
在这之前
她做了整整12年的导游
拉巴片多(右三)做导游时的工作照。
美丽西藏的每个角落
她都无比熟悉
珠峰脚下的帐篷旅馆区全景。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她说
从定日县加乌拉山口到珠峰大本营
原来是60公里土路
开车要6个小时
现在只需2个小时
更让她欣喜的是
包括珠峰在内的多个西藏景区
先后采取保护性限制开放政策
汽车行驶在珠峰公路上。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她感慨道
“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全国的
也是后人的”
西藏马鹿1995年重现
至今数量已突破400只
这是在泽当社区万亩人工林里拍摄的马鹿。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一度被列为
“受威胁物种”的藏羚羊
双湖境内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20世纪80年代仅余4万只
现在已恢复到20万只以上
3
知识,正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拉巴片多的妈妈今年75岁
她曾响应政府号召去高校读书
瞒着家人独自跑到陕西咸阳
一路向东,两千多公里
从拼音开始学起
毕业后成了发报员
拉巴片多受母亲影响
一直读到了中专毕业
还熟练掌握了英文
做导游、办企业
无不依赖于此
知识,改变了她的人生
西藏自2012年起
在全国率先实现
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和妈妈一路走来
拉巴片多说
“读书上学才能开眼看世界,
西藏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教育改变命运”
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学生在未来教室上课。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摄
....。.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那个政教合一、封闭落后的旧西藏
就像高原上一片片乌云
早已缓缓散去
西藏山南市农民在开春仪式上。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在这片曾遭受过
苦难与压迫的土地上
青藏铁路经过拉萨古城。普布扎西摄
唯有亲历
方才珍惜点滴前进的不易
唯有见证
方才懂得沧桑变幻的珍贵
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摆放的“祖国万岁”巨型花坛。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来源:新华社
总策划:段芝璞、陈凯星、王存理
总统筹:罗布次仁、边巴次仁
监制:葛素表、于卫亚、李代祥
内容顾问:吕诺、张京品、坚赞、张宸、普布扎西、白少波
记者:罗博、周锦帅、王军、王学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