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珠海如何迈向“人口大城”
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万,增量居珠三角第四
小而美珠海如何迈向“人口大城”
港珠澳大桥已经融入珠海人的生活,也吸引着即将到来的“新珠海人”。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去年初,海归创业青年李夏川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珠海横琴。10月,品牌管理公司Smarcle智循横琴总部开业,李夏川开始了他的新珠海生活。
从一线城市到珠海,李夏川的决定成为越来越多人才共同的选择。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四年达到百万级,超过苏鲁浙三省之和。其中,珠海的新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万,达到12.57万,创建市40年以来新高。这一增量居珠三角第四位,仅次于深圳、广州和佛山。
常住人口增势迅猛,体现了珠海的城市魅力。但同时,人口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珠海的短板。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的历史机遇下,奋力打造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的珠海,要如何继续突围,闯过“人”这一大关?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黄鹤林
1 趋势
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双创新高
2018年,珠海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89.11万人。其中,新增常住人口12.57万,这是珠海自1979年建市以来,常住人口年增量首次突破10万。在增量创新高的同时,新增常住人口的同比增速也创近年新高,达到7.12%。
记者梳理历年珠海人口增长情况发现,此前珠海每年人口增量均不足10万人,且增长缓慢。例如,2013年至2015年,珠海常住人口的增量分别为0.77万、2.39万、1.99万,同比增速分别为0.5%、1.5%、1.23%。
到2016年,珠海常住人口增长有了明显提升,达到4.12万。2017年势头更为迅猛,增量达到9.01万,大致相当于2011年至2016年的总体增量。
这与珠海加大引才力度、放宽落户政策大有关系。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9.01万的增量中,自然增长的人数约为1.67万,其余的7万余增量则主要有赖于对外吸引的人口。
据珠海市统计局相关人士介绍,2018年新增人口中,户籍人口占据了一大部分。2018年珠海户籍人口总数较2017年多了8.53万,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不断放宽的落户政策。
去年珠海常住人口增量突破10万,增速达到7.12%。这其中虽有人口基数较小的因素,但在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速也达到了历年之最。
2018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为189.11万,人口总量虽尚未突破200万,全省人口末位的位置尚未改变,但已提前达到《珠海市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80万人左右的目标。
在《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珠海被划定为“大城市”,规模等级为100-500万人,同时还将适度增加人口集聚。向真正的“人口大城”迈进,珠海未来可期。
2 突围
人才新政形成引才“强磁场”
比起人口增量,人才流入量是评判城市活力、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更为关键的指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认为,“珠海目前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
围绕城市发展需求,吸引哪类人才、如何引才,考验政策设计者的智慧。谈及珠海此前政策的引才方向,创业者梁仍余坦言,珠海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高端人才的引入,而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注有所欠缺。
去年,“珠海英才计划”出台备受瞩目。“新一轮人才新政是一个系统性引才工程。既覆盖到高层次人才,也覆盖到以大学生、企业青年骨干、技能人才为主的基础性人才。”珠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全市顶层制度设计,吸引各类人才来珠就业创业,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
#p#分页标题#e#上月底,人才新政中关于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征求意见消息放出后,硕士毕业后来到金湾某小学当教师的刘君异常兴奋。“去年毕业来珠海签约工作时,就听说有这个政策。现在有了这些补贴,生活压力小了很多,真是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关注。”
像刘君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新政规定,全市新引进人才为30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40周岁以下技师每人发放租房和生活补助共2.6万元,35周岁以下全日制硕士、45周岁以下高级技师每人发放3.8万元。此外,人才新政还显示出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例如被评选为“珠海工匠”的技能人才,可以最高给予60万元工作津贴等。
去年,珠海市引进人才数量为2.7万余人,同比增速达50.4%。其中,引进人才数量排名前三依次是高技能人才、全日制本科及专科人才;去年全市人才引进业务净增速为34.5%。高增速的人才流入进一步优化城市人才结构,为珠海建设开放创新的青春之城注入活力。据统计,去年全市引才人才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达93.8%。
去年的人口增长大潮中,户籍人口增长了8.53万,占绝大部分。这得益于珠海频频放宽落户政策,为人才及其亲属来到珠海提供支持。其中,去年3月珠海全面实施户口迁移管理实施办法,提出与珠海市户籍人员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准予迁入户口,为人口的加速聚集打开了“阀门”。
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创始人黄子为曾表示,“珠海实施创新发展最关键就是人才。引进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政策补贴,还需要城市提供多方位配套支持。”此轮新政对人才的公共服务保障方面也有多项突破和创新,把对高层次人才本人的高质量医疗保障服务扩展至直系家属,并为人才子女就读提供优质学位保障。
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加速了人才聚集,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据统计,去年珠海市引进人才进入全市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
3 引力
湾区门户枢纽聚集效应初显
“55分钟家门口到香港机场,全程海景。世纪工程让珠海一小时内有了两个国际机场,这个南方小城也开始有国际化的样子了。”这是李夏川3月31日发在朋友圈的内容,配图是三张港珠澳大桥航拍照。
无论是经港珠澳大桥借道前往香港,还是上大桥“打卡”一游,或是坐在情侣路畔的早茶店边叹美食边赏桥景,这座世纪工程已经逐渐融入珠海人的生活,也吸引着即将到来的“新珠海人”。
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研究所所长张光南看来,珠海近两年常住人口出现迅猛的增长态势,这与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带来的世纪工程聚集效应有很大关系。张光南认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本身就会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珠海正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有港珠澳大桥这样一座世纪工程作支撑,随着未来相关配套的不断完善,将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
“珠海这座城市很有魅力,也很有前景,我很看好未来的发展。”洪一栋是连续7年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高级工程师,大桥通车后,家在广州的他曾面临留下还是回去的艰难选择。最后,横琴新区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打动了他。如今,洪一栋留在了珠海,投身横琴的重大项目建设。
与洪一栋的个人选择不同,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珠海项目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卢锦辉是随单位从深圳来到珠海。该公司负责横琴口岸等项目的建设,至今已有两年多。在卢锦辉看来,珠海的工作氛围与深圳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和许多同事一样,每月回深圳2-3次。“如果能够有高铁直通深圳、珠海就好了。”
#p#分页标题#e#尽管目前交通还不够便利,但卢锦辉所在的公司十分重视珠海的市场前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我们的很多布局都在向珠海倾斜。”卢锦辉说,去年10月,中建湾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珠海成立,越来越多的员工派驻过来。未来,该公司还会将员工的社保、档案等都转移到珠海,许多员工将成为真正的“新珠海人”。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在“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中,珠海又一次摘得“幸福勋章”。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一直是珠海的一张王牌,不少人因为人居环境而选择这座城市,向着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迈进的珠海,也将继续打好环境这张“王牌”。
■聚焦
珠海还要再闯几道“人口关”?
“一个城市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除了要环境,更要靠产业的驱动。”张光南认为,珠海在城市环境方面得天独厚,在特色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主要的不足是,珠海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基地。同时,城市与外部的连接还不够畅通,城市的居住、教育、医疗等配套也还不够完善。
这些短板都成为珠海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制约因素。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可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对高端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很大,但这两类人才都不好招聘。“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房价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机会少,让他们很难留下来安居乐业。”
胡可认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珠海优势领域,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规模效应。他建议抓住这类优势产业,聚集更多的高端行业人才。同时,人才的集聚应该注重高端人才、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合理分配,注意人才结构的平衡。
产业链不够完善是制约众多珠海企业发展共同的痛点,这也影响着企业人才的招聘乃至城市人才的流入。
珠海市一微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主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许登科也透露了公司招人的难处。“公司需要运动类机器人领域的高级产品经理、高级算法人才、高级模拟设计工程师、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等,但企业规模与社会知名度不高,很难吸纳到优秀人才。”许登科说,办公条件、住房问题、餐饮等问题,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挑战。
“珠海的人居环境很适合集成电路这种需要时间沉淀的研发型企业发展,但也存在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例如,珠海缺乏具有对口专业的高校,很难直接从本地招到人才。”许登科说,希望珠海本地高校增加核心产业对口专业人才的培养,珠海政府可以带队组团在各大重点高校招人,同时解决人才的住房瓶颈,让其无后顾之忧。
许登科所在的一微半导体也面临着产业链不完善带来的困扰。“珠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不太完整,没有下游配套的晶圆代工、测试与封装企业,这对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和人才的大量引入都有很大影响。”许登科希望,珠海能够引入集成电路的下游相关的配套企业,支持产业发展壮大。
胡可还提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他认为,目前珠海的人才政策更多倾向于吸引外来人才,对本土培养人才有所忽略。胡可建议,珠海在人才政策方面,从注重吸引外来人才过渡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自身培养人才并举。
#p#分页标题#e#产业链完善了、基础设施连通了、配套保障跟上了,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向珠海涌入、人口规模才能上得去。迈向“人口大城”,这是珠海需要闯的几道关。
■专家视点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
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促进珠澳人才流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纵观全球各大湾区发展情况,每座湾区不仅聚集着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拥有一批“最强大脑”。人才既是大湾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又是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毗邻港澳的珠海如何在大湾区中谋求新一轮发展?如何最大化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为此,南方日报专访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他认为,珠海应该要持续优化人才环境,让更多人愿意来到这座城市;另一方面,珠海可以与港澳等地研究机构合作,从而实现城市创新人才队伍的“造血”功能。
公共服务与港澳衔接
“珠海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目前面临人气不旺、产业规模过小等问题。”林志军说,人才聚集和产业发展需要相互促进,但优先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优良的人才环境仍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林志军认为,在各地加码人才奖励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发挥更优的人才发展配套环境至关重要。他举例说,许多港澳人士来内地城市生活,最关心内地的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服务能否与港澳地区衔接。“如果珠海在这方面能够先行先试,将会对这些优质的人才资源有很大吸引力。”
事实上,珠海也正在探索之中。今年珠海市两会期间,市医保局局长程智涛表示,珠海将推动解决在横琴居住生活的澳门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拟出台相关参保政策,让在横琴居住生活的澳门居民可按珠海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参加医保,并享有同等的财政补贴和医保待遇。
今年初,珠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还提出,将从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人才评价结果粤港澳互认或单边认可、深化技能培训领域合作等,进一步深化全市人社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层次
“引人聚才最根本还是要发展产业。”林志军表示,目前珠海中小微企业吸纳了较多的就业创业人员,但在重点支柱型产业发展方面仍需加大投入。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珠海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推进重点企业的增量提升。”林志军说,珠海在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业、智能制造业等领域仍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重点企业增量发展方面,他认为,珠海可以借鉴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总部企业落户,从而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量级提升。
在林志军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珠海的发展优势显而易见,但短板也很明显。“珠海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但高校人才构成类型多以本科生为主,科研人员占比小、高层次的科研机构总量低。”林志军建议,珠海可以考虑引进港澳和内地高等院校的优质资源来设立研究院和实验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增强珠海的源头创新力量。
借助地缘优势和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林志军建议珠海先行一步,从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推进“珠澳一体化”发展,让珠澳两地从“物理空间”的融合真正走向互融互通,从而促进两个地区产业资源、科研力量以及人才资源更为密切的交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