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乡村振兴见闻:洎水河畔“追梦人”
四月的江西德兴,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春潮。
位于该市洎水河畔、天门山脚的一处工地,工程车辆来往穿梭,机械作业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劲十足,场面热火朝天。
天门山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在项目工地进行现场办公。 王成前 摄
正在建设的是天门山民俗文化园项目。青山掩映间,一排排仿明清风格的徽派建筑傍着一条南北向“山泉花溪”而建,犹如一片巨叶镶嵌在谷地中央。
天门山村,德兴市银城街道下辖的一个城中村,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800余人。以往,由于该村产业发展成色不足,村集体收入主要是靠征地补偿。
天门山村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失地农民谋求更好的出路,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干事创业?天门山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潘勇军及其“两委”班子成员寻路心切。
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和论证,一幅努力可达的天门山村乡村振兴路径图得以清晰勾勒:在着力建好农民新村安置点的基础上,依托独有的城郊区位、山水资源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推行“旅游+”融合模式,将古银城“七铺街”形制布局同步植入到新村建设的全过程,再现古玩字画、金银手工、乡土特产、民俗演绎和中医坐堂等业态,同时推动休憩型商业和创意型旅游文化创新,打造健康山花道、相约白桦林、竹韵小木屋、帐篷谷、仙人垂钓、山地自行车、林果采摘、国学学宫等配套体验项目……
“我们通过政府配套、村民自筹、社会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致力把天门山民俗文化园项目打造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乡村振兴新样板,让农民实现安居的同时,也追求乐业。”潘勇军告诉记者,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890亩,其中仿明清时期古银城“新村”建设用地90亩。
自项目去年启动以来,目前建设推进顺利。记者现场看到,103套三层联排民宅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建筑装饰和道路、景观等外部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过程中,在用料上一定要‘考究’,不能丧失‘内涵’,该用什么料就坚决用什么料,不能‘偷梁换柱’,最大程度还原古银城历史风貌……”这天,在项目施工现场,对每个施工细节都格外留心的潘勇军,与施工方负责人交谈许久,直到忙碌得错过中午饭点。
半小时后,城区的餐馆送来外卖。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一群人在工地上围坐起来,边吃边聊着。天门山居委会副主任朱柳红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这种“工地现场用餐办公会”是常见的事。
“征地难”众所周知,但该项目推进速度让人惊讶,征地协议一周内签订90%以上,土地丈量两天全部完成。当谈及为什么有这样的局面,潘勇军感慨说,“一群有情怀的人,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必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眼下,随着特色民宅建设基本完工,天门山村人的乡村振兴梦,迈出了从设想走向现实的第一步。
接下来,仿古商业街、游客服务中心、古城门城墙、国学学宫、丛林漂流、精品民宿等项目建设将启动。
潘勇军表示,天门山民俗文化园项目建成运营后不收取门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参观游览,村民们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村集体经济可通过收取店铺租金、景区项目分成等方式发展壮大。
#p#分页标题#e#“凝心聚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天门山村村民理事会成员、毕业于南昌工程学院的80后小伙子余纲华说,他每天义务来工地转转,监督工程施工质量,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一份谋求共同富裕的担当。
“这段时间接待了好几拨前来洽谈旅游招商子项目的江浙客商和返乡人士,目前已谈成多项合作。”潘勇军欣喜道,有了社会资本的助力,有效地缓解了项目建设中资金紧张的矛盾。
“古城文化缩影,山水生态新村,乡风文明家园,民俗风情胜地。”这是天门山村人共同描绘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采访结束时,记者耳边回响起洎水河畔这群“追梦人”的话:“等项目全部建成的时候你们再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看头。”(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