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建筑彩画修复大政殿重现往昔神韵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1  阅读量:19941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修复大政殿重现往昔神韵

  彩画修缮之后的沈阳故宫大政殿。本报记者 刘勇摄/光明图片

  初雪后的沈阳,苍穹蔚蓝清澈。踏入沈阳故宫,雪映红墙分外妖娆,黄绿琉璃熠熠生辉。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移动脚步寻找最佳拍照角度,兴奋地与刚刚完成彩画修缮的大政殿合影。大政殿披挂新修彩画,如同身着崭新华美的礼服,尽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绚丽夺目的大政殿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为沈阳故宫最早期建筑,整座大殿不施铁钉,完全采用独特的木构技术以榫卯相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此次,沈阳故宫修复的建筑彩画位于飞檐斗拱之下。历时9个多月修复的彩画疏密有致构图典雅,色彩和谐稳重端庄,将宫殿的恢宏气势再现于世。

  1.匠心之作,重现宫殿昔日真容神韵

  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自20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修缮。长期风吹雨淋加之保养不便,外檐彩画严重积尘、失色,已经失去对木构件的保护作用。由于20世纪50年代的保护原则和管理方式落后、经济能力不足,导致当时彩画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粗糙,并改变了部分纹饰,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如今,当时修复的彩画出现破损、变色、发黑的状况,严重影响彩画的保存。

  如何恢复大政殿彩画原貌,再现彩画风采,成为沈阳故宫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彩画修缮的原则。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介绍说,对古建筑本体修缮来说,其重要原则为“最小干预”,也就是要为古建筑“祛病延年”而非“返老还童”,做到“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可逆性”,要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且只维修破损位置,而不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修缮。同时,要严格记录修缮前后情况,以便后人参考。

  据介绍,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作是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的重要内容。该工程于2013年年初正式启动,对五处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丝毫不敢大意,整旧如旧不越雷池。

  此次修缮大政殿彩画纠正了部分错误,恢复了部分历史信息。在1929年出版的《奉天宫殿建筑图集》中,有照片清晰显示,大政殿栱眼壁纹饰为“火焰宝珠彩画”,而在此次修缮前,纹饰曾被改为“升龙”图案。专家们参考保留历史原貌较好的内檐栱眼壁上,同样绘制了的“火焰宝珠彩画”。为此,修缮方案最终确定将外檐做重绘处理以恢复原貌,而内檐彩画因受环境扰动较小,为清代原物,历史价值较高,此次进行现状保护,做除尘、加固等处理。

  2.古建彩画,传承艺术灵魂东方之美

  古代建筑彩画为我国独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制作技术造就出超凡的装饰艺术效果,彩画艺人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我国古建筑彩画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初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秦汉时期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板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并逐渐采用锦纹。六朝和隋唐时期是彩画的发展高潮。到宋代时,彩画多采用叠晕画法,颜色的深浅过度十分柔和,表现出淡雅的风格,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彩画创作经历代相传,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唐代简约,宋代华丽,元代豪放,明代规律化、装饰化,清代进一步程式化,并创造出多种的构图模式,历代相继表现出嬗递传承的关系。

  清代的梁枋彩画一般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三类。其中,和玺彩画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看起来非常华贵;旋子彩画又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做法,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等。

  沈阳故宫经一百五十余年的建造、维修、改建和陆续增建,不同年代的建筑各具特色,建筑内、外檐彩画的现状比较复杂,分为清早、中、晚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清早、中期比较珍贵的彩画均遗留在建筑内檐。其中,大政殿、崇政殿雕刻部分的彩画原为早期格局,清晚期重绘过。飞龙阁、翔凤阁的彩画分期比较复杂,檐下檩、垫、枋彩画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绘,而老檐擦、垫、枋又明显为清晚期彩绘风格。日华、霞绮二楼及嘉荫堂和戏台也是如此。此外,部分建筑的外檐彩画局部保留有清中期风格,主要反映在各建筑旋子彩画的藻头部位的皮条线和岔口线等处。

  沈阳故宫现存古建筑彩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彩画种类比较丰富,清代和玺、旋子、苏式、三宝珠吉祥草和海墁彩画在沈阳故宫的建筑上均有反映。而就彩画做法来讲,其一是早期和中期的“地方做法”,其二为乾隆以后的“官式做法”,三就是清晚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做法。乾隆时期改建或增建的各式建筑,如东所、西所、太庙和整个沈阳故宫“西路”建筑,无论在建筑的结构风格上,还是在彩画装饰上均具有“官式做法”的特征。另外,大政殿的外檐,将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两类不同的彩画同绘于一座建筑,形成现存的“官式”与“地方”做法的“混合型”,在其他古建筑群的外檐彩画中是不多见的。

  3.风化消逝,修艺术珍品续文化香火责任重

  由于彩画更易风化,大量优秀的古建筑彩画遗存正面临着严重损毁或消失殆尽的危险,建筑彩画遗存的科学保护已刻不容缓。李声能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文物管理部门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了《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和《诠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宪章》等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文件。继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理念及实践国际研讨会”之后,于2008年10月末在北京召开了“东亚地区木结构建筑彩画保护国际研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东亚地区彩画保护的北京备忘录》,不断强化古建筑彩画的保护力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