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杰青计划“开花结果” 来华外籍青年学者从中受益

网络 刘洋 2019-04-17 15:15  阅读量:5095   

  中新网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受益于中国的国际杰青计划,我才有机会从巴基斯坦来到中国工作、学习。”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萨米(Khokhar Ibatsam)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华,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科研上长了见识,还独立发表6篇植物病理学相关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部于2013年启动实施国际杰青计划,重点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交流,为“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行动计划提供有力支撑。6年来,像萨米这样的来华工作外籍青年学者,国际杰青计划已累计接收39个国家的694人次。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巴基斯坦籍助理研究员纳维德(Shahzad Amir Naveed),在实验大棚里查看耐盐水稻育种情况。 孙自法 摄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巴基斯坦籍助理研究员纳维德(Shahzad Amir Naveed),在实验大棚里查看耐盐水稻育种情况。 孙自法 摄

  萨米来华之前为巴基斯坦拉合尔福尔曼基督教学院助教,通过国际杰青计划于2018年3月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任职助理研究员至今。她表示,这虽是自己第一次来华,但中国同事们非常热情,让她很快就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之中。她也非常珍惜在中国工作的经历,回国后将继续同中国同事联系交流,与中国导师建立更深层次后续合作,希望为巴中相关机构间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同样来自巴基斯坦的纳维德(Shahzad Amir Naveed)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2014年至2017年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短暂回巴基斯坦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国际杰青计划重返中国,继续同博士导师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主攻方向是水稻苗期耐盐基因挖掘和育种应用研究。

  这位在华学习、工作5年多的青年科学家能较熟练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他说,自己已经很熟悉工作的科研环境,跟同事交流也很方便,在中国收获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发表6篇作物育种领域学术论文,其中团队4篇,个人2篇,后续还将进一步开展优质耐盐水稻育种研究。

  纳维德希望通过积极响应和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杰青计划,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他本人未来将充分发挥熟悉巴中两国环境的优势,联系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与中国农科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多项目合作。他的近期目标,是把巴基斯坦优质水稻品种资源引入中国,也把在中国学习研究掌握的水稻分子生物学和育种经验带到巴基斯坦,实现巴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来华工作以后收获很大,研究上,在中国可以学习到很多以前学不到的尖端知识,学术进步飞速;生活上,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很多经验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国际杰青计划在山东科技大学工作的伊朗青年学者纳赛尔(Naser Golsanami)认为,伊朗和中国从中国的西汉王朝开始就有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需求。

  他说,在中国,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他还学习了汉语,现在可以用汉语进行较为流畅的对话。“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增进了我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理解,因此在伊中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上,我可以贡献我自己的力量”。

  纳赛尔表示,山东科技大学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他可以向更多伊朗学子推荐,吸引他们来华学习和交流。同时,他的专业方向为矿业岩石力学与工程,而矿产行业合作在伊中经贸往来上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也可以在两国经贸和能源合作上贡献力量。

#p#分页标题#e#

  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国际杰青计划的中国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介绍说,国际杰青计划前身为2013年启动的亚非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随着该计划的不断推进发展和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其适用国别范围进一步拓宽,在“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行动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截至2019年初,国际杰青计划开放国别增至66个,比2014年增加了两倍,中国接收单位已覆盖28个省市,比2014年增加了1倍。

  国际杰青计划2017年已正式纳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积极促成“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工作、完成中国承诺“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的整体部署发挥出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科技部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建章立制、搭建系统,使国际杰青计划实现流程规范化、操作智能化、信息即时化、数据精确化、评审透明化。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表示,国际杰青计划下一步将继续秉承“互学互鉴”的丝绸之路精神,打好科技“特色牌”,配合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一批与中国互知互信的外籍青年科技人才,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双边和多边科技创新合作奠定基础。(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