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致富路上绝不打法治擦边球
致富路上绝不打法治“擦边球”
走进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元宝村(上)
编者按:1948年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创作完成,小说描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小说的原型地就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这个承载着中国农村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从曾经的“光腚屯”变成“亿元村”的地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经典样本。本报从今天起刊发记者在元宝村蹲点调研采访的报道,力图从元宝村数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管窥中国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命运变迁,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崔东凯 张冲
4月的黑龙江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人勤春早,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村民已经忙碌起来。
元宝村是周立波于1948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出色地担负了党和国家不同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记录了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轨迹。
如今,这个村已经从曾经的“光腚屯”变成“亿元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思路超前实现发家致富
村口的门楼上挂着“元宝村”3个大金字,进村不远就能看到一块写着“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牌匾,这里便是村党支部。
4月1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元宝村蹲点调研采访,见到的第一个村干部就是已经当了20年出纳的于俊玲大姐。
“1999年,我刚担任村出纳时,看到村里账面上有1亿多元,吓了一大跳。一个村怎么能这么有钱?”于俊玲说,是老党支部书记张宝金带着全村走上了致富路,“别看老书记身材不高、体弱多病,但他那脑子里赚钱的小算盘厉害着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别人还在享受土地承包到户带来的喜悦时,张宝金就“不安分”地提出了“想致富,就得办企业”的发展思路。因为依靠帽儿山林业局、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的天然地理优势,元宝村从开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到兴建筷子厂、铅笔厂;从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到全村股份制、私营企业百花齐放,为全村攒下了厚实家底。
那个时候,元宝村已成为著名的“中国铅笔之乡”,有企业28家,村集体年收入的90%都来自村办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各个林业局亦由采伐作业转向造林抚育。随着森林采伐量的逐步缩小,元宝村所属企业面临原料匮乏的局面。
当国家政策下达时,为了集体企业发展,村民还想集中一次性多采伐些林木做储备。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元宝村才一点点富了起来,政策法规的红线咱不能踏,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办企业。”张宝金坚决打消了这种想“打擦边球”的念头。
张宝金说,不要只考虑眼前,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他很快带领大家淘汰了高消耗木材的筷子厂,上马了环保铅笔项目;还把办企业赚来的钱,用来种树,退耕还林近1万亩,建起了旱涝保收的农田;兴建了现代农业园和工业园区,建起了“暴风骤雨纪念馆”。
近年来,元宝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土改风情一条街、“暴风骤雨纪念馆”,逐步走出了一条“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道路。
真情合作企业成功转型
到了2009年,张宝金觉得本村种的大米一斤只能买两元钱左右,而五常市的稻花香大米至少能卖到6至8元钱一斤,是元宝村水稻种植的几倍。
张宝金动了心。他让村民郇金德改良本村传统的稻花香种植方法进行试种。
#p#分页标题#e#“老书记说让我试种,如果成功了,村上收购稻子;如果失败了,村上包赔所有损失。”郇金德说,老书记的承诺自己从来没有质疑过,有了这话,自己就放心大胆地开始试种。
郇金德后来才知道,试种稻花香,是张宝金为元宝村长远打算下的第一步棋。
2012年开始,国家从限制采伐林木到全面停止采伐,元宝村的两大支柱企业铅笔板厂和铅笔厂陷入窘境。铅笔板厂几年间尝试进口俄罗斯木材原料,但因成本过高还是没能坚持住。
事已至此,低附加值的企业不得不转型。
2017年,村委会主任施永平根据张宝金建议,与曾经和元宝村铅笔板厂有长期合作的安徽一家铅笔厂进行沟通,希望对方能够接收元宝村的铅笔厂合作共赢。
这家安徽企业对张宝金的人品很佩服,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元宝村铅笔厂改名金雪莲铅笔厂,每年保底缴纳30万元承包费用,如果企业效益好,还按比例给元宝村分成。
金雪莲铅笔厂厂长关春祥说,铅笔厂能给周边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目前近百名工人中90%都是来自元宝村及周边的农民,而铅笔厂的合作单位都是晨光等文具类上市企业,订单非常稳定。
“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来元宝村办企业有过这种担心吗?”记者问关春祥。
“别的地方怎么样我不敢说,和张宝金相处快20年了,来这里投资我不担心。”关春祥说。
施永平对记者说,铅笔厂的成功转型,为搞活元宝村村办企业带了好头。
诚实经营赢得市场青睐
“从前靠山吃山办企业不灵了,就得带着全村人转换思想回归农业大发展道路。”77岁的张宝金对记者说起稻花香品种水稻能在元宝村量产,充满了成就感。
每年4月1日到5日开始育苗,最晚5月10日开始插秧……这是张宝金带着村民经过9年试种,摸索出的稻花香品种水稻如何能在元宝村量产的黄金规律。
据了解,元宝村现有耕地9800亩,在张宝金发动下村民们纷纷将旱田改造成水田,原来不足500亩,现在已达到6000亩。全村从2017年种植稻花香450亩,到2018年扩大到2000亩,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初,元宝村合作社办起了自己的米业加工厂,注册了“村镇香”商标,并同时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一下来就可以通过实名网店对外销售。
“稻花香大米利润确实高,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因为掺假问题搞得名声不太好。”张宝金告诉记者,村里要把的关,就是决不允许一粒假米掺进元宝村的稻花香里。
“再过半个月,我就要带着‘村镇香’大米到全国各地去开拓市场,就像20多年前我到全国各地推销卫生筷子、铅笔一样。”张宝金对村里的大米行销全国很有信心。
“坦诚地说,刚结婚那会儿,我和我老公都不知道我家的耕地在哪儿,都是老人们在耕种,年轻人哪会琢磨回家务农呢。”何连英是位80后农民,凭着办婚庆公司练就的专长,农闲期间担任“暴风骤雨纪念馆”讲解员。
她告诉记者,从外村刚嫁到元宝村的时候,开过饭店、歌厅,办过婚庆公司,在张宝金动员下2017年回到元宝村,和丈夫一起帮着老人耕种家里的300多亩土地,成了稻花香种植的受益者。
像何连英一样,元宝村村民都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暴风骤雨纪念馆”,展示的元宝村发展史曲折又动人。
#p#分页标题#e#元宝村的老人们说,穷苦百姓穿不上裤子只能趁着黑天下地干活,全家人轮换着穿一条裤子出门,是小说《暴风骤雨》中的情节,也是作为原型的元宝村当时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元宝村610户人家一半在城里有房子,在村里居住的大多也都住上了楼房和别墅,其他物质条件更不必说。
元宝村村民很感慨:是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腚屯”才有可能成为“亿元村”。让记者觉得特别可贵的是,元宝村的村民们堂堂正正劳动致富、干干净净做事做人,不合法的钱坚决不挣!
元宝村70年来的生动变化,何尝不是中国亿万村庄发展的缩影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