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考专科” 不走寻常路

网络 刘洋 2019-04-19 14:22  阅读量:18196   

  那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据《新安晚报》报道,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他以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校录取。以博士学位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

  在人人都渴望“争上游”的时代,“博士考专科”很容易遭遇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被先入为主地断定为“人往低处走”,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社会流动。

  教育作为一种希望之灯,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维里,“博士考专科”肯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穷则思变;然而,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骏,并不是因为“混得不好”“无脸见人”,而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才选择“转身”,跨界进入医学领域。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都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博士考专科”的背后,同样有熟人圈子的影响。妻子和岳父都从事口腔医学职业,让朱骏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点燃了他心中梦想的火种;不被世俗观念所裹挟,勇敢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博士考专科”说到底是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是为了重新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长期以来,知识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处于一种断裂和脱节的境地,一些高学历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分低能;而一些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劳动者缺乏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难以更上一层楼。知识与技能的分割,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价值实现,也影响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考状元就应该功成名就,名校博士就应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里面过着体面、光鲜的生活。实际上,许多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没有公众期待的那么高,名校博士的出路也不应该单一化,他们的人生不应该被定型化。“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是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那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人们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渴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读专科”,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杨朝清(大学教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