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湖北入川,成当地望族

网络 刘斌 2019-04-20 03:43  阅读量:11509   

  隆昌大松林韩氏家族
  明初湖北入川,成当地望族

明初湖北入川,成当地望族

隆昌韩氏族谱。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大规模继续南迁。清康熙年间,已有韩姓人迁入中国台湾。此后,有的还向海外发展,移居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明朝时的四川韩姓人,在经过长期的沉寂后,逐渐显现出来,出了多个名人以及大家族。

明朝韩姓人口 比宋朝少了两万人

  明朝的韩姓大约有62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第29位。山西和山东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有19万多人口。
  其次是陕西、河北、甘肃、浙江,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9%,江苏、广东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元明600年里,中国人口的纯增长率是20%,但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明朝时的人口统计比宋朝时还少了2万,人口总数排名也从第23位降到第29位。
  韩姓总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韩姓一直以来聚居在北方,而北方遭受的战乱较多,所以受到了惨重损失。
  元末明初,尤其是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后,紧邻四川的湖北鄂东、鄂北人,大量进入四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又有不少外省人迁居到四川,其中有不少韩姓人。

韩家大松林 当地韩姓发源地

  隆昌市普润乡清滩村,有一个叫韩家大松林的地方,非常有名气。
  韩家大松林是隆昌韩氏家族的“圣地”,每年清明节,韩氏族人会回到大松林聚会,为先祖扫墓和畅叙亲情。
  据韩公明《话说韩家大松林》一文记载,韩家不是当地土著居民,而是在元末明初进入四川的,韩家大松林是整个隆昌韩姓的发源地。
  大松林韩氏第21代孙韩毓杰在清康熙43年(1704)三月写的《记录入川渊源》中说:“吾祖肇自山东,元朝时迁于江南,传五代,复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韩)九禄、九秩、九经、九诚于洪武元年入川,九禄、九秩同来四川东道重庆府荣昌县隆桥驿之东,九禄住上河嘴,九秩住大坟坝为业,弟兄坐落相去一里。”文中说的上河嘴,就在大松林。
  从以上记录可以得知,洪武元年(1368),当时的四川还处在大夏政权统治下,麻城县孝感乡的韩九禄、韩九秩、韩九经、韩九诚迁徙入川。
  其中,韩九禄、韩九秩落脚在“重庆府荣昌县隆桥驿之东”,韩九禄住在上河嘴,韩九秩住在大坟坝。据韩氏家族后人考证,大松林韩氏原籍不是湖北,而是从山东转湖北一路走来的。麻城县孝感乡,只是大松林韩氏先祖的暂时落脚点或者说是中转站。

备受苦难 最终成为当地望族

  韩氏家族在大松林落脚后,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之一的“戊子之岁”饥荒,差点覆灭全族。
  大松林韩氏第22代孙韩坤在雍正3年(1725)的《又纪吾祖复业序》中写道:“戊子之岁,饥馑荐臻,民复不得衣食,隆邑站倒民逃人争相食,吾族祖仓皇出走以为将来之计。”
  “戊子之岁”的饥荒,使得隆昌百姓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韩氏族人也被迫仓皇出走到遵义。
  韩氏族人中的韩锦泰,思乡情切,从遵义回到大松林,发现从前的良田已经变成了荒林,但他居然在一棵大柏树中找到了族谱。
  不久,战火再起,韩锦泰无法待下去,背着族谱再次逃到遵义。又过了数年,逃到遵义的韩氏族人有的回到了大松林。
  当时隆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加上隆昌地处交通要地,各种差徭难以应给,很多族人无法忍受,又逃往汉州(今广汉市)、戎城(今宜宾市)、重庆、泸州等地,“所谓八家,亦只有三家不忍再逃,一心守祖而已。”
  留在大松林的韩氏族人经过不懈努力,到嘉靖年间,大松林韩氏家族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家族田地“横顺十余里,钱粮共三百八十石有零……”
  韩氏家族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有的求学苦读,有的经商,有的从军,出了大批知名人物和成功人士。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