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7家店面1.9万从业人员 看青海拉面人的上海故事
上海新闸路地铁口一家叫伊鼎鑫的拉面店里似乎天天有阳光灿烂的感觉,120多平方的店铺收拾得精致而又极富民族特色,化隆拉面、特色炒面、风味拌面一应俱全,店内人来人往,生意火爆。小店是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的马进云和儿子经营的,他们已经在上海开拉面店8年了。
就是这样一个黄金地段的铺面每个月租金只有8000元。马进云说起来,仍然满怀感激。铺面是上海市地铁运营公司的,两年前,在化隆县拉面服务中心(现称)的积极协调下,上海市地铁运营公司破例将该铺面从21000元一个月降为8000元续签给了马进云家。“县里的拉面服务中心、地铁公司、街道办都成了我们家的亲戚!”马进云笑着说。
马进云的儿子前几天去重庆参加海东市组织的拉面经济经营人才培训。马进云说,儿子比他有文化,正在琢磨拉面店品牌注册和装修设计的事情,儿子想“搞大点搞好点”。
马进云9岁的孙女马雪婷在一旁的小隔间里学习,一位中年男子在给孩子辅导。“吴老师可以说是风雨无阻,每天一下班就直接坐着地铁就到店里给孩子辅导功课,我们全家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了!”马进云感激地说。马进云口中的吴老师名叫吴冯义,其实并不是老师,而是一家文化产业公司的工程师。他的儿子和小雪婷在一个班级里,两个多月前,吴冯义得知小雪婷的英语成绩不好,家里一个月在外面花1800元给她补课时,便主动提出给孩子辅导。“虽然我的工作也比较忙,但我还是希望能帮到这一家人,他们从青海来到大上海打拼,作为上海人我觉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帮助,他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吴冯义说。
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右一)在上海走访慰问调研拉面店。 胡友军 摄
像马进云一样在上海开拉面店的青海人还有很多。
青海省海东市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六盘山片区,上世纪80年代,当地部分群众走出大山,开始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目前海东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达到2.72万家,从业人员达17.3万人,其中在上海市开办经营的拉面店有2667家,从业人员1.9万人。
同样来自青海化隆的马福龙也是“拉面大军”的一员,尽管2014年才开始在上海开拉面店,但现在已经注册餐饮公司,创立了名为“姌碧迩”的品牌,拥有了3家连锁店,生意不错。“过去我们那种家庭作坊式的拉面馆可能一年也能挣点钱,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路一定会越走越窄,必须要转型发展提档升级,走品牌化或是连锁经营的路子!”马福龙说,“我们希望更多的家乡拉面人能够快速改变,不然城市的发展一定会淘汰我们!”
在上海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花蓓的眼里,青海拉面人近两年变化很大,“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生活观念,变了。”花蓓讲了这样一故事,今年调研时,了解到来自化隆的一家人在上海开了十几年拉面店,现在家里不菲的产业是儿媳妇在当家,她开玩笑问这家的老人,“这样你们可以接受吗?”老人笑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呀?在上海就是这个样子呀!”
上海人吴冯义正在给来自青海化隆小雪婷辅导功课。 胡友军 摄
正在上海带队向青海“拉面大军”宣讲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的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告诉记者,青海的拉面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是“铺天盖地”,但能“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品牌少之又少,特色不“特”,亮点不“亮”,相当的拉面人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作为海东的当家人,他倍感危机四伏,压力重重。“青海的拉面产业亟需新的飞跃,必须转型发展、提档升级,不断打造精品店、品牌店,树立标杆,才不会被淘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鸟成云说。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开哇这几天是比较高兴的,这次他是专程到上海向青海拉面人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开哇说,前些年出来调研,外面人好多人告我们青海拉面人的状,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这次来上海感觉很不一样,上海的不少部门都在表扬青海拉面人的变化,什么积极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啦,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啦等等,这些都很好。青海拉面人绝大部分都少数民族同胞,大家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展拉面经济的同时,也搞好民族团结,弘扬正能量,值得点赞。(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