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男童误食“水晶宝宝”至肠梗阻
警惕食道、气管异物两大“隐形杀手”
漫画/何朝霞
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贺梦燕 通讯员 姚家琦
生活中,威胁孩子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无处不在。近日,一名两岁的男童误食酷似小糖豆的“水晶宝宝”导致小肠梗阻。
寒假将近,又到了孩子意外伤害高发的时候。误食误吞造成食道、气管异物是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父母该如何防范孩子发生意外?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有关专家。
两岁宝宝误食“水晶宝宝”造成肠梗阻
近日,家住株洲醴陵的赵女士发现两岁的小儿子连续几天不对劲,频繁哭闹、呕吐,带孩子在当地医院就诊,经医生推荐转诊湖南省儿童医院。据接诊的普外一科医师张雁冰介绍,孩子一直在呕吐,开始吐胃里的东西,后来吐黄绿色的液体,肚子鼓得像个皮球,呈现脱水、解质紊乱的症状。B超发现,孩子腹部有一个囊性块,进一步X线检查发现,孩子的小肠有明显的梗阻现象。医务人员马上进行紧急扩容、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在救治过程中,赵女士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大儿子买了一包“水晶宝宝”回家玩,小儿子误以为是零食,悄悄吃了一大把。
“五颜六色的‘水晶宝宝’外形酷似小糖豆,让很多孩子一见倾心,一旦遇水便迅速长大为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所以暗藏危险。”张雁冰提醒,幼儿的小肠很细,“水晶宝宝”经吸水胀大后,极易卡在小肠,造成肠梗阻。
警惕食道、气管异物两大“隐形杀手”
据了解,省儿童医院每年接诊的误食病例屡见不鲜,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0至6岁,被误食误吞的食道、气管异物包括池、纽扣、硬币、首饰、小别针、小夹子、坚果和话梅核等。
“孩子喜欢用嘴巴来探索世界,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杨梅雨表示,食道异物如果停留在消化道狭窄和折返弯曲处,容易造成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生命危险。食道异物的多发人群主要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
“家长发现孩子吞入异物之后,如果是一些体积较小、没有腐蚀性、物理性状比较稳定的物体,比如笔帽、小玩具珠等,可以先在家里观察,如果超过48小时异物未通过肠道排出,再去医院。如果误吞了纽扣池等这种物理性状不稳定、会分解的物体,以及像‘水晶宝宝’这类遇水体积会变大的物体,要立马去医院。”杨梅雨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让小孩子接触到硬币、弹珠、池等容易误食的物体,细小的物品收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不要让幼儿玩易拆卸成小块的玩具,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孩子出现呕吐、腹胀、停止排便等肠梗阻的情况,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气管异物是威胁婴幼儿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上周有一个小孩因为花生米堵塞气管在救护车上就停止了呼吸。”杨梅雨说。异物一旦堵塞大气管,短时间内可发生死亡,异物落入小气管,将引起患儿长期咳嗽、发烧甚至出现反复肺炎、肺脓肿等症状。如果孩子的气管内不小心吸入了异物,家长应立刻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帮宝宝将异物排出,如果没有排出且宝宝没有反应,就要立刻做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话。
杨梅雨提醒,九成意外伤害都是可以预防的,对于3岁以下咀嚼功能发育不完全的孩子,家长不要给其喂食瓜子、花生、豆类等容易吸入的小颗粒食物,果冻等食物尽可能捣碎之后再让孩子吃;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吃饭的习惯,不要边玩边吃、边说话边吃,孩子哭闹时,切不可往其嘴里塞食物。
相关新闻
宝宝穿太多捂太厚 当心捂热综合征
冬天到了,家长总担心孩子受凉受冻,不论白天晚上都把他们裹得严严实实,结果引发捂热综合征,宝宝难受,家长忧心。捂热综合征又称为蒙蔽综合征,是指给孩子穿得过多、盖得过厚或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睡等人为方式导致孩子不能散热的情况。
“捂热综合征多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宝宝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还没有发育成熟,自身对外界温度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比较差,加上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如果给他们穿得过多,就可能导致过热、盗汗、体温下降等不良发应,甚至造成高温、缺氧、抽搐、昏迷、多器官和多系统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引发生命危险。”杨梅雨介绍,每年冬季都有婴儿因为“捂热综合征”失去了生命。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给孩子加衣服、添被子,过度保暖,只需确保宝宝的手脚不冰凉即可,要随时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孩子和大人睡在同一个被窝里面,一旦宝宝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抽搐、不能呼吸等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一刻也不能耽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