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亦有“稻” 河南信阳小伙返乡创业铺就致富路

网络 王林 2019-05-06 19:08  阅读量:5033   

  中新网信阳5月6日电(赵晖 张因祥 段正丽)五月的信阳,大地披绿,草木欣然。在河南信阳平桥区王岗乡大山头村的一片稻田边,“90后”小伙刘洋看着田里高产的虾,憨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水稻田周围挖养虾环沟,种一季水稻,养二季小龙虾,每年三月份投放虾苗之前,在田里备足有机肥,保证土壤的营养供给,整个生长过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保持田里水量适当。五月份先出售第一季龙虾,等稻收之后又能再卖一季龙虾。以往只种水稻,每亩净赚最多500元,现在能赚2000多元呢。”5月6日,在一片“稻虾共养”田里,刘洋介绍了他在当地推行的“稻虾共养”技术。

图为刘洋演示捞网捕虾。 段正丽 摄

图为刘洋演示捞网捕虾。 段正丽 摄

  刘洋虽然不到30岁,但经历可谓丰富多彩。2008年,他从驻马店财经学院毕业后便北上创业;2009年底,在北京就有了自己的建筑运输车队;2010年初,经过走访、调研,他认准了建材市场的发展前景,回到家乡通过融资成为明港水泥厂厂长。2012年,随着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刘洋主动回乡创业,并进入大山头村委。2017年,刘洋被乡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在带领村支两委到湖北、安徽,实地调研学习“稻虾共养”技术时,刘洋了解到因为“稻虾共养”,水稻也会比之前产量高、质量好。如今每到龙虾季,商贩们就会直接来田头收购。就连水稻,现在也有外面的商贩提前预订收购了,根本不愁销路。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周围的村民增收。

  村里的吴得保和陈萍夫妇,是刘洋聘用的常年工,夫妻俩主要负责向“稻虾共养”的田里投喂龙虾,并观察龙虾的长势、田里水量等,然后根据情况做好龙虾最佳生长环境的保障工作。

  “我们俩每月共5000元工资,活儿不重,又在家门口,干得很舒心!”陈萍高兴地说。

  邱琳是大山头村的第一书记,去年被评为“平桥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对大山头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大山头村位于王岗乡西南部,村委会所在地距王岗乡12.4公里,曾是平桥区最偏远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脱贫。但长久以来,大山头村农业发展仍以单季稻为主,农业产业模式单一,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农户收入少。”

  对于大山头村来说,虽已退出贫困村,但如何让老百姓实现可持续增收,进而防止脱贫户返贫,却仍是一大问题。

  村里的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中,实现信息分享、技术共享、降低风险的共赢增收模式。大山头村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稻虾共养”模式试验成功后,就正式向老百姓推广,让更多人都加入进来,一起致富。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通过用工劳务带贫,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签订用工合同,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分为不同工作岗位,负责养殖、种植工作。通过劳务,15户贫困户(其中五保户3户)实现户劳务年均增收3500元。

  村里搞“稻虾共养"产业,大伙都有钱挣,有劳动力者可自己发展,也可去基地打工,没劳动力者可出租土地给合作社,坐地收钱。大山头村低保户李金玉喜滋滋地说:“去年,我就开始搞‘稻虾共养’,如今,看着小龙虾走俏,一亩田收益翻了数倍,别提我有多高兴了。”

  除了“稻虾共养”,大山头村还发展有林间养牛、林下养鸡、林中中药种植、有机订单蔬菜养殖基地多元产业,让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