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守卫三峡工程记事
新华社武汉5月8日电 题:甘守大坝铸忠诚——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守卫三峡工程记事
刘新、李海林、田健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三峡坝区。放眼望去,大坝巍然挺立,发电机房一字排开,数十台发电机组轰鸣,负重万吨的升船机缓缓起降,五级船闸仿佛被劈开的“长江第四峡”伫立在坛子岭西侧……
这里是三峡大坝的核心区。从2003年7月10日起,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就一直守卫在这里。
多年来,一茬茬官兵扎根三峡,以坝为家,谱写出一曲坚守奉献之歌。中队连续10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三等功11次。
大坝卫士
4月初的一天,下士麦自鹏正在哨位执勤。突然,一辆无证小型罐车径直闯入卡点。
按响警报、发出警告、启动装置……20秒内完成十几项处置动作。随后,中队长宋向华带领全副武装的应急小组增援到位,成功将冲闯车辆控制在警戒线外。
“我们守卫的每一个地方,都直接关系大坝安危,绝不能有丝毫闪失。”宋向华说,三峡坝区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哨兵不能有一刻松懈。
据统计,多年来,官兵查获假证、过期证件1万余张,劝离无证车辆8000余辆,处置冲闯事件1000余起,查获违禁物品300多吨。
官兵站的不仅是战斗哨,也是形象哨。三峡工程以多项世界之最闻名遐迩,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官兵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
一年夏天,某国驻华使馆人员参观大坝,哨兵徐前抗突然被一只蜜蜂蜇伤左脸,他忍住剧痛岿然不动。该国一名武官目睹了这一幕,对随行的中方人员连声称赞:“中国军人真棒!”
三峡标准
“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是官兵执勤的“三峡标准”。官兵站在哨位上,远看形、近看证、不远不近看特征,决不让不明身份的人混入。
可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既要下苦功,也得研巧劲。”士官宋更胜,通过练习辨认限距飞出的纸牌,能够迅速从不同角度准确判明标志和牌号,被官兵称为“鹰眼哨兵”。
官兵的衣柜里都放着三样东西——红花油、护膝、护腰带。据教导员望涛介绍,长期上坝执勤,不少官兵都患上了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多亏了这‘三件宝’,才得到很大改善。
大坝目标多,哨位分布散,官兵每天用在哨位和上下哨途中的时间,就超过7小时。夏天,热得衣服都拧得出水;冬天,夹着湿气的寒风又冷得刺骨。
“江边湿气重,天气稍微转暖,蚊虫就开始多起来了。”卫生员封自强告诉记者,防范隐翅虫、千足虫、蚊子、蜈蚣、飞蛾这坝区“五毒”,也是每名守坝官兵的必修课。
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刚强的士兵。一名守坝老兵在日记里写道:尽管日子很苦,但看三峡的机会时时都有,守三峡的机会却人人难得。
把坝区当成家
“我是一名忠诚卫士,守卫三峡是我的神圣职责。”这是即将上哨的哨兵正在进行岗前宣誓。
他们身后是33间三峡建设者留下的临时板房,自2003年中队进驻,官兵一住就是十几年。
“刚进驻那会儿,板房破烂不堪,经常缺水断电,每天要去1公里外的井里挑水。”讲起过去,望涛记忆犹新。
长期以来,尽管各级都做出很多努力,但受环境限制,如今这里的条件也谈不上好。去年夏天,一场大风袭来,房顶的铁皮棚子转眼就被掀开一大半,官兵只能临时搭建帐篷过了一夜,便开始着手板房的第11次大修。
为何愿住破旧的板房?面对记者的问题,官兵纷纷表示:“住了这么多年,早已把这儿当成了家。”
#p#分页标题#e#进驻之初,官兵得知营区附近6岁的望苗苗父亲病故,一家人生活困难,便与她家结成了“亲戚”。2016年,苗苗考上大学,却因支付不起高额费用面临辍学,中队官兵迅速组织募捐筹集学费,帮她圆了大学梦。
多年来,中队官兵驻守一地、造福一方,先后与周边4个贫困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常态开展“关心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资助1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