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遇难科考队员:被爆炸中断的航行
斯里兰卡遇难科考队员:被爆炸中断的航行
李大伟生前留影。
王立伟生前留影。本版图片/中国海洋报微信公号“观沧海”
姓名:李大伟
性别:男
终年:30岁
生前身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姓名:王立伟
性别:男
终年:28岁
生前身份:国防科技大学在读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派出的科考队员
5月6日上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在青岛为斯里兰卡恐怖爆炸事件中遇难的科考队员李大伟和王立伟举行悼念活动,200多人前来送别两位年轻的海洋科研工作者。
15天前,当地时间4月21日,斯里兰卡发生系列恐怖爆炸事件,位于科伦坡的Kingsbury酒店自助餐厅遭受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袭击,李大伟、王立伟等四名中国科考人员不幸遇难。
此行前往斯里兰卡,按照计划,他们将登上靠泊科伦坡港的“实验3”科考船参加下一航段科考调查任务。现在,他们未登上的“实验3”科考船,依然在印度洋上航行,继续它未完成的征程。
未登上的科考船
北京时间4月19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派出的三位科考队员李大伟、王立伟、段永亮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按照计划,他们将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同行一起,登上停靠在科伦坡港的中科院“实验3”科考船。
作为后一航段的轮换人员,他们将随“实验3”折返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东印度洋共享航次”和“中斯联合科考航次”科考任务。
对海洋科考队员来说,科伦坡并不陌生。在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的航次,通常都会在这里进行一次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
4月9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也曾靠泊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在完成队员轮换以及物资补给等工作后,于4月13日离开,赴印度洋开展第二航段海洋调查任务。
此次靠泊的“实验3”科考船,已经在印度洋上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海上科学考察。
3月20日,“实验3”科考船从广州出发,计划于3月20日至6月1日期间在印度洋实施海上科学考察。4月17日,“实验3”结束前期航段既定作业任务,于19日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外海锚地。
4月18日和4月19日,后期航段轮换人员分批抵达科伦坡,并入住当地的Kingsbury酒店。21日上午,“实验3”停靠科伦坡港。按原计划,它将在科伦坡港停靠四天,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
意外的爆炸袭击
意外发生在当地时间4月21日8时45分。巨大的爆炸声在科伦坡宁静的早晨响起,几乎是在瞬间,城市陷入混乱。
连续6起爆炸,几乎同时袭击了位于科伦坡的三座教堂和三家酒店,其中,就包括李大伟、王立伟等中国科考人员入住的Kingsbury酒店。
彼时,几位早起的科考队员,正在酒店自助餐厅集体用餐,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是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袭击的目标。
4月22日,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发布消息,当地连续爆炸事件已造成290人死亡,500余人受伤,其中1名中国公民确认死亡,5名中国公民失联,有关情况待斯警方确认;5名中国公民受伤。有媒体报道称,失联者中有来自中国的科考人员。
4月30日晚间,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发布消息,四名中国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健、潘文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大伟、在读博士研究生王立伟不幸在斯里兰卡爆炸袭击事件中遇难,另有5人不同程度受伤。
#p#分页标题#e#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说明,事件发生后,“实验3”取消了人员轮换和下船许可,并在完成补给后,于当地时间4月23日17时30分离开科伦坡港,将在完成海上科学考察任务后尽快回国。
积极出海的助理研究员
如果一切顺利,李大伟和王立伟两人此次将要前往赤道印度洋东经90°海岭回收前期布放的一套全水深锚系潜标。
布放和回收潜标,不是一件易事,都需要有物理海洋学研究背景的顶尖科研人才操作。对物理海洋专业出身的李大伟和王立伟来说,这项任务却并不陌生。
李大伟的同事王冠琳在接受《中国海洋报》采访时回忆,2016年的春节,他们是一起在船上度过的,那是他们首次在印度洋东经90°海岭布放潜标。那时,李大伟还不是海洋一所的正式职工,本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他依然选择了出海。
李大伟的专业方向是理论研究,但他对出海很积极。他曾参与完成过“西太平洋海洋微塑料”调查、大洋42航次,还参与执行过我国南海潜标维护等航次任务。
2018年,29岁的博士后李大伟正式留所工作,成为海洋一所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的助理研究员。
同事眼里的李大伟,勤勉、自律。在王冠琳看来,调查和研究分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像李大伟这样的年轻人很少,“能根据特定研究需求设计调查系统方案并参与现场实施,这也是他刚参加工作就成为项目骨干的原因。”
得知李大伟不幸遇难的消息,一位与李大伟相识仅半个月的朋友在微博缅怀他:“4月17日,刚刚和他见过面,我还问他去哪里出海,本来还想等他回来后再见面时问一些出海过程中有意思的事情,结果命运好像开了个玩笑。”
向往大洋调查的在读博士
与李大伟相比,王立伟出海经历相对少一些,此前,他曾参与执行过南海潜标维护任务。作为一名在读博士,他很向往参加一次大洋调查。
2000年,针对全球深海大洋的观测项目“Argo计划”启动。王立伟是中国众多参与Argo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近20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34个国家和团体在全球海洋中投放了近15000个自动剖面浮标,由这些“哨兵”收集的海洋信息(也称“Argo数据”),可以在24小时内通过卫星和互联网传递给遍布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2014年,“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在西太平洋布放了5套Argo监测浮标。作为参与者之一,王立伟自那时起到专项任务结束,便承担起这5套浮标数据的传输、维护和处理分析。
接受《中国海洋报》采访时,海洋一所研究室的多位同学回忆起王立伟的生活点滴,在他们的描述中,28岁的王立伟是研究室的“主心骨”,无论是课题数据还是日常琐碎,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找师兄”。
他性格平和,“没人见过他发脾气”,最常对大家说的话是“别着急,慢慢来”。他魔方玩得很好,“做科研课题没灵感的时候,他就玩会儿魔方”。
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喜欢周杰伦的歌,还喜欢漫威的电影。出发前往斯里兰卡前,王立伟还跟同学们说,要是晚走两天,就能看上《复联4》了。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