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生意火爆 监管也要“跑”起来
“跑腿”生意火爆监管也要“跑”起来
张涛
出差忘带身份证,找闪送员送到机场;想买生鲜、零食又懒得出门,找外卖小哥代买……近几年,同城配送市场日渐壮大,随着同城跑腿平台崛起,快递和外卖巨头也纷纷争抢这块“大蛋糕”,但这种花钱买时间的“跑腿”服务,目前还处于监管“真空”。(5月8日《北京日报》)
“你动嘴,我跑腿”,近年来跑腿服务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同城证件、文件等紧急品配送,逐渐延伸到代排队、代买东西、代遛狗等个性化服务。国家邮政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提供即时配送的同城速递已成为物流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未来5年仍将保持30%的增速,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如果说,前些年一些中小创业公司开展同城跑腿服务是1.0时代,如今,随着京东快递、美团外卖等巨头相继推出同城急送服务,“跑腿”行业已经进入2.0时代。不过,在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背后,依然面临监管盲区的尴尬。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跑腿”服务没有得到具体的行业界定,也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有的地方将其登记为物流企业,有的则是归入家政服务或中介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很难说得清楚。
这直接带来跑腿行业准入门槛低和一些企业收费随意定价、服务缺乏保障等问题。一些跑腿公司就是“皮包公司”,今天开门营业,明天关门大吉。去年,合肥一家名为“快服务”的跑腿公司突然关门,近20名员工的工资无处讨要,当地一家水果店充值的1万元跑腿费也打了水漂。同时,跑腿服务延迟送达、损坏物品、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备受诟病。
据报道,有消费者反映,自己因为工作忙抽不出身,就打电话找跑腿公司,把一份重要文件送到另一家单位。结果,跑腿公司收了钱,却没能将文件按时送达,导致自己和对方单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事后,跑腿公司只是退还了10元跑腿费草草了事。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34.3%的受访用户遇到过货物安全问题,其中56%的用户遇到过货物损坏的情况,52.4%的用户遇到过文件、证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况。
目前,一些跑腿公司都采取众包模式,社会人员进行简单注册后就能抢单配送。在遇到消费纠纷时,跑腿公司往往会以此推卸责任,致使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今年1月,湖南长沙一位跑腿骑手拿着客户寄送的三部手机失联了,当客户找到其所属的达达公司长沙办事处,却被告知骑手和平台之间并没有雇佣关系,他们只能参照快递行业的办法,以配送费用的数倍进行赔偿一百元左右。
在当下快节奏社会,跑腿服务迎合了公众花钱买时间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不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跑腿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势必影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牵头制定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务规范》已于去年7月立项,有关方面应尽快完善跑腿行业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厘清跑腿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将跑腿服务纳入监管体系。
只有让监管也“跑”起来,与行业发展步调一致、齐头并进,跑腿行业才能行稳致远,赢得未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