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红色文化重温西柏坡规矩
感受红色文化重温西柏坡规矩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秀美如画。
70年前的3月,党中央就是从这个小山村动身前往北平的。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追随共和国诞生的脚步,在早春时节,我来到西柏坡重温西柏坡规矩,追寻依法治国渊源。温故知新,把这次蹲点调研当作是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宝贵实践。
这次蹲点调研为期半个多月,中间虽然包含清明小长假,但我一刻没有停歇,先后采访了几十位老党员、村干部、扶贫干部、村民等,获得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可惜最后能在稿子里呈现的不过十之一二。
通过寻根依法治国渊源,我写出了《这里我们找到了依法治国的渊源》。
在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召开了两个重要的会议,提出了“两个务必”“六条规定”,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制以及建立新闻制度等多项规矩。
开国三大法典《共同纲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也是起源于这里。
西柏坡时期所定下的规矩和起草的法案,是多年以后依法治国最早的渊源,至今对我们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采访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平山县疑难纠纷调处中心,我写出了《活跃在红色大地上的调解特战队》。
9位老同志,平均年龄接近70岁,退休或离岗前或是政法部门的领导,或是骨干,或者长期从事政法或调解工作。如今,他们退休不退岗,热爱调解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余热。
听着他们感人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我领悟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红色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通过深入多个贫困村采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政法干警,我写出了《红色土地上的扶贫路更宽广》。
在贫困村的蹲点采访,我深刻体会到西柏坡扶贫干部勇于担当、无私付出的精神内核。
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是幸福的,红色的光辉照耀着他们的小康路。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通过这次西柏坡蹲点采访,我收获颇丰,重温了西柏坡规矩,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找到了依法治国的渊源。我深刻认识到西柏坡精神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受、去发扬光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