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我得拉着大寨人走向富裕”
五月的大寨,满目青翠、生机勃勃。刚到村口不远处,“哒哒哒”的声音,映入耳帘。那是村办制衣厂车间里传来的缝纫机的响声。女工们正在忙着。她们专注的神情、忙碌的身影,让这里看起来前景无限。
更让人欣喜的是,刚刚过去的加长版“五一”假期,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景区内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行走在大寨街头、特色商店、农家宾馆的游人比比皆是,压饼、核桃、小杂粮、纯粮酒……“大寨”成了吸引人们的最亮品牌。热情淳朴的大寨人和琳琅满目的红色纪念品,让天南海北的游客尽情享受“天然氧吧”的时候,对这片红色热土有了新的感受。
“当年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7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不满18岁时就当上了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如今,她是新时代大寨发展的“女当家”。大寨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身,郭凤莲也笑称自己从“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但仍能从这张不再年轻的脸上看到当年的风采。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郭凤莲,一头利落的短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到大寨时神采飞扬,年逾古稀依旧在一线奔波,并还在为大寨的明天奋斗。
对这个只有215户、526口人的太行山小村庄来说,正是因为与时俱进,转变思路才有了富裕、繁荣的今天。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这让大寨这个太行山里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沉寂之后,又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改革的劲风让中国人欢欣鼓舞。这一步如何走出去,郭凤莲却想了好久。郭凤莲当时的想法是,大寨主要靠的是土地靠农业。如果把农业丢了,大寨就什么也没有了。作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就成为全国最耀眼的明星。看着全国农村轰轰烈烈的改革,郭凤莲内心十分着急。1991年底45岁的郭凤莲,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
下定决心改变大寨,郭凤莲拿着自己的工资带大伙出去学习。在考察学习中没有了经费吃饭都是问题,还是当地村书记帮忙解决。当时的郭凤莲就暗自下决心,要让大寨的产品走向社会和市场,卖下钱富裕大寨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寨最宝贵的精神,正是凭着这股劲,曾经战天斗地的郭凤莲扛得起任何艰难。她走南闯北,卖煤炭、办水泥厂、请专家,学着经营、学着商业谈判,走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二次创业路。几年的时间,以大寨冠名的农副产品就有了30多种。大寨陆续办起羊毛衫厂、水泥厂,还用“大寨”冠名农产品,通过联合经营,“大寨”牌产品不断出现,酒、醋、杂粮、核桃露等有了市场,游客也越来越多,2018年的旅游人次突破了50万。
郭凤莲这样形容自己,“我就是大寨老马车的驾辕,我就得拉着大寨这一车子的人往前走。究竟要拉到哪里去?我怎么也不能把他们拉到贫穷。我得拉他们到富裕之路。”
如今在大寨,村民们早已全部搬进别墅或楼房。本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有奖学金,年满60岁的老年人有养老金,村民全部实现合作医疗,集体报销除去国家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之外,每人每年还享受大寨村委给予1000元的大病现金补助等等。
年过古稀,郭凤莲依然斗志满满。她说接下来还要带着大寨继续搞改革。眼下,她就有一个要实现的“小目标”:把大寨打造成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让外来的游客不仅能看到大寨的历史,还能看到大寨的现在与将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体味体味”大寨人的新生活。
#p#分页标题#e#“不能忘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老传统。”郭凤莲说,老一辈大寨人经常给后代讲述大寨过去的生活、艰苦奋斗的岁月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变化。1963年建成的像火车皮一样连成一线的窑洞,现在已经作为文物被保护。但它所经历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曾被大寨人忘怀。大寨人相信从那时就拥有的奋斗精神,可以带领这个山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勇往向前。(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