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恋上西红柿 创新大棚结硕果

网络 刘洋 2019-05-13 13:30  阅读量:9414   

  鱼儿恋上西红柿 创新大棚结硕果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藏德三

  创事记

  在临沂市兰山区三官庄村,“鱼儿爱吃西红柿”的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传遍周围村镇。50岁的当地农民杨清春刚刚做过实验,他说:“把西红柿倒进鱼塘,‘嗖’一下就被鱼儿吞到嘴里,欢实得很;用西红柿作饵钓鱼,比蚯蚓效果还好,平均3分钟钓一条,草鱼、鲤鱼、花鲢都有。”  

  鱼儿恋上西红柿,源于这些西红柿的品质与众不同。瞄准了高科技,杨清春所在的清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高蛋白植物研究院和蔬菜技术研发中心,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合作项目17项,“打动”了鱼儿,也打动了市场……

  老乡的“三温两防控”技术申请了专利

  “你看,这一簇就得卖六七块钱……”在西红柿大棚里,杨清春闲不住,随手去去叶、扶扶枝,“西红柿40天就挂果,一棵西红柿能采摘10斤左右,亩产3万多斤。眼下批发每斤3.5元左右,大部分进了城里超市。”在另一个大棚里,黄瓜虽略显细嫩,但因为时间拿捏得当,恰恰赶上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些大棚不是一般的日光温室,其独特的“三温两防控”构造刚刚申请了国家专利。杨清春说,这“三温”是日光温、地温和后墙储温。相较于普通大棚,这种大棚顶部倾斜度适中,能够充分吸收日光温;底部下沉约80厘米,可充分利用地温;五米半的后墙全用泥土夯就,白天往里吸热,夜间往外散热,使棚内温度平衡。两防控是指在大棚进出风口处设置一层防虫网,有效防止害虫进入;地面覆盖地膜,可避免因地表水蒸腾造成棚内湿度过大,有效抑制病菌传播。

  “每个棚的成本在十五六万元。一般占地4亩,纯种植面积两亩多一点。一个棚用20年没问题。”今年61岁的兰山区农业局专家许传山看得明白,他曾任兰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对设施蔬菜种植见地深厚。

  新式大棚的科技,有诸多妙招取之于生活。“防虫网,就像蚊帐一样;半地下大棚,就跟野兔子过冬似的,野兔子在地上刨个坑趴下,即使雪盖着脊梁骨也冻不死,这是利用地温;控湿防病害,就连农村老太太也知道,煎饼干着放半年不变味,湿着几天就长毛,这个‘毛’就是真菌性病害。”许传山说。

  传播农业技术要靠“田间的意见领袖”

  “农业现代化要建立在现代科学落地的基础上,用领头人的力量去推动。”杨清春可能说不出这样文绉绉的话,但不经意间,他却扮演起传播农业技术“意见领袖”的角色。2005年时,杨清春已有30亩的蔬菜大棚。他总是不断观察,随时总结经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到2008年2月,杨清春牵头成立了兰山区清春蔬菜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动员大家一起种植大棚蔬菜。

  当时,一个普通大棚8万元的投入,把许多农民吓退了。为此,杨清春学城里人卖楼的好办法:利用合作社闲散资金建设一批标准大棚,零首付租给农民使用,农民赚了钱再付租金。这样,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会员很快达到380多人。三官庄的大棚蔬菜种出了声势,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在合作社下设研究院工作的胡发勇,学的是应用电子专业,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工作两年,之后回到老家。“我喜欢这种生活,不喜欢繁杂的城市。”胡发勇说自己开车三五分钟便可到合作社。“我来之后,吃到这里的柿子、黄瓜,真是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的味道”背后是用心。为保证蔬菜质量,杨清春想办法让科技长了腿,走好“最后一公里”——他将专家们请出办公室,零距离深入基层开展“全科”服务。比如专门拿出几个大棚给许传山等一批农技专家当作实验棚,验证想法和灵感……“我在办公室里作用不大,农技人员只有到农村,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在大棚里,到底是土壤、水的问题,还是品种、环境、大棚结构问题,可以直观分析。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走出来,这个导向是正确的。”许传山说,一些理论在办公室里推演就很难有所突破,而有了大棚实验,就容易得到数据,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启发。比如,一些细节的改进,可以让微滴灌加水肥一体,节约水、肥60%左右,地膜全覆盖能降低相对湿度30%以上。

  农业要上台阶科技很重要

  半年前,杨清春收到了一份元旦厚礼:筹备已久的盖钧镒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专攻大豆和奶桑植物蛋白。

#p#分页标题#e#

  从蔬菜种植延伸到奶桑,脑袋活络的杨清春想得明白,“奶桑浑身是宝,大豆含蛋白质42%,奶桑35%以上。跟韭菜一样,每年能割五六茬,耐瘠薄,耐干旱,产量高。它可以做菜、豆腐、做茶叶、做饲料,能有效替代转基因进口大豆。”

  在实验大棚里,许传山掐了几株奶桑的嫩芽,牛奶般的水珠便在切口处渗出。大豆蛋白质由两种结构蛋白构成,奶桑有20多种,蛋白质凝固、沉淀、分离出来需要动脑筋。我们现在把奶桑蛋白质的色谱分析出来了。

  最近几年,杨清春带领合作社成立了高蛋白植物研究院和蔬菜技术研发中心,借助高校力量引进及研发20余项新技术,是临沂市首批支持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农业要上台阶,科技很重要。” 正如李广军所言,“一个农民能接受科研,比较难得。这需要思想的提升,毕竟科研不能当时见效,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需要时间。新技术、新设施的使用,提高了效益,对我们也有好处,我的学生毕业论文有好多是在这里做的。”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专家+大户+合作社”的组合,将在南菜北引,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上发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