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的“匠心故事”:修书同修心 古籍“活”起来
汕头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的“匠心故事”
修书同修心 古籍“活”起来
每一道工序开始前,陈佳瑜都会让自己的心先安静下来。
汕头图书馆不旧,里面却藏了几百年的旧事。
走进汕头图书馆4楼恒温恒湿的线装古籍阅览室,2万余册古籍静静地躺着。这些古籍,在千百年的岁月里,被虫蛀、鼠啮、霉蚀、酸化、磨损而变得脆弱不堪。它们需要古籍修复师的妙手来延续生命。
陈佳瑜就是汕头图书馆里的古籍修复师,她的日常就是与这些破损的古籍为伴。“每一道工序开始前都需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修复过程中还要细心、耐心。因此,我觉得修复古籍更像是在修心。”陈佳瑜说,长时间的修复意味着要“坐得住”,能够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从事古籍修复事业近10年的陈佳瑜,倾听她的“匠心故事”。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通讯员 陈洪镔
“把古籍修复工具当成朋友”
2009年之前,陈佳瑜并没有任何修复古籍的经历,一切“从零开始”。“刚开始接触修复古籍的工作时,心里忐忑不安。一开始记不住那么多工具,我就把它们当做自己刚认识的朋友一样,一件一件来认识,这样慢慢就掌握了每件工具的用法。”陈佳瑜说。
学会捣浆糊是修复古籍的第一课。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但对于温度与浓度的精准把握却全在经验。采访过程中,陈佳瑜一边打起浆糊,一边向记者介绍:“要先将淀粉与水按比例调制均匀,再将煮沸的开水倒入其中,同时用搅拌棒不停搅拌,直至浆糊变为半透明的银白色,即熟。待其晾凉后,加水调稀过滤后才能使用。”
在她看来,捣浆糊好比学习武术前的“扎马步”,更应该多花时间,浆糊的稀稠难以用文字记录标准,有时就在一两滴水的差距。
修复过程不能有任何失误
捣好浆糊后,“洗书”是下一道工序。“由于古籍在流传中最容易老化酸化,我们在手工修复前会对书页进行清洗,用弱碱进行中和,弱化书页的酸化程度。”只见陈佳瑜走到洗书台,拿起一个方形的不锈钢盆,并加入适量、净化过的温水,然后再拿一张小竹席,将书页平铺在席子上,慢慢放入水中静置两分钟。
“洗书可以去除或降低可溶于水的变质物质,如酸或有色成分,让纸张更加柔韧,增加纤维间的结合力,还能冲洗掉纸上的残留化学品或其他的杂质。”陈佳瑜说。
将书页捞起来放在晾晒台上晾干后,就进入到修书环节。陈佳瑜正在修复的古籍,系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士吕玉璜所作的《刻烛吟馆诗钞四卷》。只见她先选配与古籍在材质颜色等方面相仿的补纸用于修补,选好补纸后就开始手工修补。
“一页通常要修2个小时左右,一本则需要约两个月的时间。”陈佳瑜说,待所有损毁的页面都修复后,就要开始装订成册,装订过程包括搓纸捻钉、理齐、打眼、穿纸捻钉,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修复古籍更像是修行
陈佳瑜坦言,枯燥和寂寞是这份工作的特点,修复古籍更像是一场修行。不过,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古籍的保护与修复,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让古籍“复活”起来,也是一种荣幸。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珍贵的古籍还是由专业的修复师来操作比较好,这个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里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陈佳瑜说。
很多人好奇,生活中的古籍修复师是怎样的?陈佳瑜告诉记者,生活中的她爱热闹、爱整洁。“各物有其归处”,她不喜欢乱糟糟的环境,“我经常教育孩子,家里的每件东西该在哪个位置就不能乱放,对事对人还要多点耐心与细心,这是我的工作教会我的,我很感恩。”
说着,陈佳瑜来到线装古籍阅览室,看着管理员将修好的古籍放进古籍特藏书柜里,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