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迭代社保卡 百姓点赞“秒”报销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3  阅读量:18836   

  从市民卡到医疗蓝本到社保卡 张大发回顾四十年医保如何实现全覆盖——
  更新迭代社保卡 百姓点赞“秒”报销

张大发举着当年参保人员的就医凭证——医保蓝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医保蓝本下面为社保卡样卡

  参保人员的两代就医凭证:医保蓝本和社保卡

  张大发,一位头发斑白的七旬老人,从参加工作就跟医疗保险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其工作履历无一不和“医保”紧密联系: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险处处长、协助分管医疗保险处的副巡视员、退休后又任北京市医保协会会长……

  应该说,他是北京医疗保险改革40年来最权威的见证者。从劳保医疗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市民卡到医保蓝本、从等待期长达几个月的手工报销到及时兑付的社会保障卡……

  作为这些政策直接决策者中的一员,张大发亲历了北京医保模式的建立、发展、完善。

  搭建基本医疗保险框架

  从清欠“白条”开始

  张大发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职工医保报销并没有实现统筹,都是各自单位为主体,效益好的能及时报销,效益不好的就打“白条”——欠着,什么时候有钱了再报销。到了1995年的时候,建立了市属和区属企业的大病统筹,这才解决了得大病、住院报销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张大发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印发,标志着企业职工大病统筹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的框架搭成,在国家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了门诊统筹,即门诊报销制度。“这算是北京医保特色吧!”张大发说,“当时在确定筹资比例时,也跟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多次磨合,最终确定基本医保费单位9%、个人2%以及大额医疗互助费用人单位1%,个人按每月3元来缴纳。而这里的大额医疗互助资金就用于支付门诊的报销。”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清欠拖欠的医疗费。“当时几十万职工,手里拿着的拖欠医疗费的‘白条’有10多个亿,市委市政府是明令旧账不能带入新制度,要求三年之内要清欠。”张大发回忆说,当时做的就是一家一家去企业清理“白条”,联合其主管部门敦促企业拿出计划、按期清欠。“最终真的是在三年内还清了旧账,好多老职工在拿到报销款时都激动得哭了。”

  医保蓝本医保存折

  竟是临时替代品

  说起医保报销,不得不提到医保手册,当时俗称医保“蓝本”。而在张大发的讲述中,这个伴随着我们10年的就诊必需品,竟然是件临时替代品。

  原来,在2001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同期的新事物还包括在当时被称为“市民卡”的。“实际上当时市民卡的角色就相当于现在的社保卡,但它的寿命很短,只存在了几个月。”张大发说,当时的设想就是医保个人账户的钱会存入市民卡,参保职工就诊拿着市民卡结算。“最初发行了2万张,在老西城、老宣武试点,结果就被媒体报道为‘市民卡、卡市民’!”

  张大发当时就带人去医院看,结果积水潭医院、友谊医院等都出现排长队现象,一个人结算怎么着也得10多分钟,“这才是2万张,如果将近100万的企业参保职工都进来,有点儿无法想象。”张大发说。于是,各部门马上讨论,决定暂停使用。于是,发行医保蓝本、医保存折被当成补救方案提了出来。“这一用,蓝本就用了十年,而医保存折沿袭至今。”

  2001年4月1日,医保蓝本正式启用。“当时社保中心统一配备专用打印机,用带齿孔的打印纸,这第一页有参保人基本信息的,都是打印出来的,打印好撕下齿孔贴上,再贴照片、盖钢印,当时是全体总动员,做这一件事。”

  问其市民卡为何会夭折,张大发指出,当时的设计部门想象的市民卡功能太强大,甚至都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而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强大、各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跟不上。“当时的技术设想,现在在社保卡上都实现了,还是当时的整体技术环境不够成熟。”

  社保卡神奇一刷

  就诊结算变秒级

  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经过近10年的发展,无论从保障待遇还是保障人群,都有了很大的完善。而一度“搁浅”的刷卡结算重新被提上议程,张大发说:“你们北青报还真是功不可没!”

  原来,2007年,《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海淀区的退休老太太,患有慢性病,每月要拿出两三千元来垫付医药费,这对当时只有三四千元的退休金来讲,负担很重。而因为需要手工报销,通常要三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能拿到报销款,“医保制度这么好,报销水平也挺高的,但是为什么必须垫付呢?为什么不能直接结算呢!”老太太很无奈地说。

  正是这样一篇文章,引发了市政府的重视。“这种呼声确实具有普遍性。市政府于是下令,好事不能只做一半,不管原来社保卡是谁在办,现在就交由你们来办。”张大发回忆说,就这样,开发社保卡的重任落到当时的劳动保障局手里。

  而有了市民卡的前车之鉴,“社保卡的推出真的像是在做一个工程,从2007年启动到2010年全市推行,历时了两年有余,经历了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医院验收、内部测试、试点运行、正式上线等几个阶段,真没睡过一个好觉。”张大发说。

  张大发指着手中的老照片,“这是我们在社保卡工程指挥部里开调度会。按照在建工程标准,每周开一次调度会,我是主持者,像应用、安全开发商、工程监理、北京银行等全都在,排工期、倒计时、听取上周目标完成情况、制订下周目标、解决疑难等等。我记着的调度会就有50余次,专业技术研讨会150余次。”

  除了开会,张大发也没少跑西城区的大医院,像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积水潭医院,都是他组织专门调查、蹲守的点儿。“就是要精算每天的门诊量有多大,不用社保卡挂号需要多长时间,用了社保卡要控制在多长时间等等。”

  张大发又指着印有多张社保卡的老照片说:“这就是我们的样卡,看到这上边的各种数据了吗?边际、字体的间隔、印章的位置、国徽的大小等等,都是严格按照这样的尺寸来制作的。我们也是拿着这些样卡,在各大医院进行刷卡实时结算的测试、验收的。”

  张大发举例说,比如对宣武医院进行社保卡实时结算工程的验收时,就故意让医生超量开药或重复开药,来测试系统是否会自动进行“此种药开药量已经超过14天,请调整”“两种药品有重复,请调整”的字样。如果强行开药,是否超出医保规定部分就变成全额自费等等。“不光要测试能否挂号,还要测试能否在结算时费用分割清楚无误,同时还要避免超量开药或重复开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