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墓“打包”搬离闹市 出土西汉美酒罕见文
2000年前西汉大墓“打包”搬离闹市
整个过程历时近5小时;出土西汉美酒、大雁铜灯等大量罕见文物,未来有望复原展出
昨日,主墓室抵达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关林仓库,将墓室运进仓库耗时2个多小时。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西汉墓室出土的文物“大雁铜灯”。
出土文物中一件青铜壶中有大量液体,疑为西汉美酒。
一座2000年前的洛阳西汉大墓,昨日实行了整体“打包”搬迁。从闹市区的工地,经过一个小时“龟速”行驶,到达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关林仓库,以待后续考古研究。
今年9月,在洛阳市西工区闹市的一处施工工地内,施工人员意外发现了这处墓葬。墓葬发掘负责人告诉记者,墓葬形制特殊,出土文物数量众多、规格甚高,极为罕见,因此决定异地搬迁,以便研究。
此次大墓搬迁准备历时近2个月,耗资达百万元。据悉,进行完考古研究后,这处墓葬有望进行复原,面向公众展示。
“五室一厅”形制特殊
由于墓葬众多,历史上盗墓频发,一直以来有着“洛阳大墓,十墓九空”的说法。然而此次发现的墓葬却罕见地并未发现被盗痕迹。
该墓葬南北长15米、东西宽近14米,总面积近210平方米,主墓室南北长5.2米、东西宽2.3米。据墓葬发掘负责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付生介绍,此前从未见过这样布局复杂的汉墓。
该墓葬坐南朝北,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6个部分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五室一厅”。主墓室位于墓道正南部,保存完好,墓道底部、两侧及墓室顶部都有西汉墓葬“标配”——空心砖。
“我们发现这处墓葬有发达的耳室系统,而且耳室廊道等都位于墓葬的东侧。传统墓葬大部分都是对称分布,这种形制在全国都是首见,有保存下来的必要。”潘付生说。
据悉,除了主墓室整体搬迁,其余墓室以及西侧的有家属关系的74号墓均拆卸后,将空心砖打包带回。此次搬迁一共打包了100多箱。
青铜器里现“西汉美酒”
这座墓的主人是谁?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具墓主人骨架,葬具为双棺,棺内陪葬有铜镜、耳杯、大量玉器等随葬品。潘付生推测,墓主人的生前官职在县令到郡守之间,甚至更高。
西侧7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双面铜印,分别有“耿大”“耿少翁”字样。考古人员据此推断,这两座有亲属关系的墓葬,应该属于一个耿氏家族。
截至搬迁前,考古人员已经清理编号了约100件文物,对主墓室的一大半进行了清理,其中不乏令人惊叹的精品。
最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两件体型较大的青铜壶,其中一只壶中竟然还存留着液体,多达3000多毫升,青色,略浑浊。潘付生介绍,从青铜壶的造型和作用等方面判断,液体极有可能是西汉美酒,应该是当时装好之后立即密封,因为洛阳比较干燥,得以保存至今。
此外,在耳室和坠室,工作人员清理出大量青铜食器、车马器、四条腿的陶灶等。主墓室内随葬大量的玉璧、玉圭、玉玦、玉衣片等,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葬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中还有两件铜手炉只见于史料记载,系首次出土实物,具有重要的补史价值。墓葬中还发现了全国第七件大雁铜灯,也是洛阳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大雁铜灯。
释疑1 为何将古墓整体迁移?
大量器物尚未清理,有很强历史价值
此次洛阳西汉大墓并未选择考古回填和原址保护等传统做法,而是实施整体“打包”,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潘付生解释,考虑到该墓没有被盗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铜器等文物,主墓室还有大量器物尚未清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请来的多位国内考古学专家认为,该座墓葬形制独特,随葬品种类多、级别高,还有很多罕见的文物种类,对研究西汉殡葬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掘主墓室,提取更多墓葬信息,专家建议对墓葬整体异地搬迁保护,将主墓室搬迁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同时,该墓葬的形制特殊,本身即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未来可以复原展出。
释疑2 墓葬如何整体打包?
使用钢管固定箱体,总重达16吨
据现场搬迁工作总指挥赵俊卷介绍,在搬迁之前,工作人员首先对主墓室文物进行了整理、打包,在已清理的文物上覆盖一层灰布,撒上稀土,再铺上一层木板。然后对墓室和周围土质图层进行分析勘探,在棺椁周围向下扩展了1米,以便工作人员制作棺椁的打包环境。
接下来是底托加固,工作人员用许多根钢管打通棺椁底部,连成一个底托,焊接后形成比较坚固的底面。再用焊加固底托周围材料,成为一个稳定的箱体。最后在底托线面再安置两根吊杆,整体起吊。
文物的安全取决于底托。赵俊卷介绍,棺椁底部东西两侧设立了四个底座,用46根圆钢管从棺椁底部进行打通。打包完成后的古墓重达16吨,底托距离地面约8米。
释疑3 墓葬如何安全转运?
警车护送,运进仓库便耗时2小时
由于运转目的地距离较远,且大部分路段都位于闹市区,交通和运输安全成了最大的难题。当地交管部门出动警车护送,保证运转顺利。
上午10点左右,起重机把打包好的主墓室稳妥调运到平板运输车上。潘付生介绍,为保证安全,十几公里路程走了近1小时。
下午1点半,主墓室被安全送进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关林仓库。由于墓葬重量和体积都达到极限,工作人员动用一台大型起重机,两台大型叉车,耗时2个多小时把主墓室送进仓库。整个搬迁过程历时近5个小时。
据悉,墓葬异地搬迁是考古研究通行做法之一,技术也较成熟。潘付生说,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此前已实施过数次搬迁,包括沉船和墓葬,具备一定经验。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见习记者 马瑾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