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军锋:把成果“种”在三北防护林

网络 刘洋 2019-05-27 01:42  阅读量:6698   

樊军锋:把成果“种”在三北防护林

  樊军锋(左三)在指导学生开展杂交实验受访者供图

  爱国情 奋斗者

  “现在正是杨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用心看护。”5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河试验站,见到正在栽树的樊军锋。高高挽起的裤管、沾满泥巴的鞋子……眼前的樊军锋不像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员,更像是农民。

  樊军锋的名字,是和三北防护林连在一起的。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泡桐、杨树、油松等树种的栽植需求量很大。樊军锋的研究工作,就围绕林木育种展开。35年来,他把自己的成果一点点“种”进三北防护林里。

  1978年,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三北工程建设40余年来,我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我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的态势。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樊军锋”。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自幼与种子结缘

  樊军锋成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帮父母种田。老一辈对作物良种的爱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便与种子结缘。

  1984年从西北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后,樊军锋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当时单位领导告诉他,林木育种工作周期长,工作条件艰苦,选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10年,对耐力是极大的考验。

  领导的话,并未吓退樊军锋,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育种研究工作。

  这条路并不好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逢陕西省农桐间作高速发展时期。为选育出好的泡桐良种,从1985年至1986年,樊军锋常年住在当地农民家中,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品种选育研究,一住就是近半年。他每天带点干粮、背点水,一早就去到泡桐试验林,调查各种数据,直到天黑才回来。

  两年后,樊军锋所在课题组的主持人调离泡桐育种岗位,他勇挑重担,承担了泡桐良种选育工作。凭着一股子钻劲,他在上世纪90年代选育出了“陕桐3号”“陕桐4号”这两个著名的泡桐品种,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进行了大量推广,产生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至今,这两个泡桐良种仍为陕西省的主栽品种。

  被称为“西北杨树王”

  我国西北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生态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是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区域。杨树作为该区域最主要的造林树种,栽培数量很大。

  西北地区大多干旱、寒冷,立地条件差,传统杨树品种在此地大多生长慢。提高杨树生长速度是参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专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2002年起,根据以上生产现状及育种需求,樊军锋以易生长、适应性强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带领团队开展杨树不同种间杂交育种研究。

  通过10余年的育种实践,樊军锋团队先后选育出秦白杨1—5号、西北杨1—3号、秦黑卜杨、秦黑青杨1—2号、秦黑川杨、秦黑杨1—2号等14个杨树新品种,其中秦白杨1号、2号、3号已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这些选育工作,为西北不同气候区提供了多个优良杨树新品种,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杨树栽培良种化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他也因此被同行尊称为“西北杨树王”。

  引进国外油松良种

  油松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最主要的针叶造林树种,陕西省作为我国油松资源大省,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国油松天然林面积的45%左右。

#p#分页标题#e#

  从2000年起,樊军锋先后主持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科技厅的4个与油松有关的科研项目。他带领团队,用了17年,在陕西、山西等省选择油松优树953株,获人工杂交种子209份,育苗50万株,营建各类种子园及子代测定林近1000亩,大大促进了陕西初级种子园升级换代及高世代育种水平的提高。这项研究成果于2018年通过了陕西省林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樊军锋主持开展了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等国外优良树种引种研究。他带领团队,用了近20年时间,在陕西多个多气候区累计营建引种试验林4000多亩,成功引种两个国外优良造林树种。(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杨远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