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鸟窝、仓库、羊圈 如何有效利用部分农村闲置?

网络 刘斌 2019-05-30 08:40  阅读量:12739   

  

变身鸟窝、仓库、羊圈 如何有效利用部分农村闲置?

  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弃用后,被村民改造成了羊圈

  导读

  半月谈记者在东中西部多个省份调研发现,当前,部分农村和乡镇的一些校舍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一些校舍由于久无人用变得破败不堪,造成资源浪费。闲置废弃校舍产权不清晰、再利用价值低等困扰地方政府有效处置。

  农村闲置校舍变身鸟窝、仓库、羊圈

  在东部经济大省的一所闲置乡镇中学,半月谈记者看到学校的门窗已破败不堪。走进其中一间教室,十几只麻雀应声飞出窗外,屋檐房梁上有好几个鸟窝,教室地面还有不少草籽和鸟粪。操场一半成了菜地,一半长满杂草。

  靠近校门的一排教室已被当地一家企业占用,两侧自建了简易门,上面贴着“招工启事”。在校园里,一名男子正在平整教室前的土地。他说:“有用校园里这些闲置教室开小厂子的,还有养鸡的,也有当仓库存东西的。”

  类似情况在中西部省份同样存在。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省贫困山区一处废弃的农村小学看到,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村里的仓库。春耕时节,政府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的复合肥堆满了学校院子。往里走,是废弃的教室,许多门窗已经不在,院里荒草丛生。

  半月谈记者在另外一所村小看到,已废弃的学校里有村民居住,村民将院子改造成羊圈。当地村民说,20世纪90年代,随着当地逸夫小学启用,村里的小学就弃用了,村委会把旧学校卖给了一户村民。

  生源流失,部分农村学校半闲置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现在许多农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仅要求“有书读”,而且期望“读好书”,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速度加剧,从而导致有些农村学校虽没有完全闲置,但也处于半闲置状态,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西部某省一个乡镇小学学生有几十人,远远不能填满三层教学楼。为了不让校舍空置,学校将空余的教室改造成计算机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等功能室。校长介绍,教学楼对面的一排平房原来全是学生宿舍,现在只有两间宿舍在使用,共住了8名学生。

  另外一个村里的教学点共有十几间教室,如今只有2名学生,只有1间教室投入使用,其余全部空置着。下课时分,操场上静悄悄的,没有学生的嬉笑打闹声。

  28岁的年轻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在实习的时候,教的都是几十个人的班级,刚来这里真没想到只有两个学生,挺不习惯的。”

  从2002年开始,中部一贫困县开始寄宿制学校改造,2005年招生后,当地以每年二三十所的速度撤并村小。

  接受采访的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说,过去县里村村都有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390多所学校,其中单师校(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就有250~260所。目前县里共有46所中小学校,乡镇的34所学校在读学生人数占全县学生总数不足两成,其他学生除了随父母在就业地上学以外,基本都在县城中小学就读。

  一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县城的师资、办学条件相对较好,去乡镇所在地也是住宿,到城里也一样,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进城。”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兰祥认为,除非农村“空心化”问题得到解决,否则在城市化浪潮下,今后农村学校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小,闲置、半闲置的农村学校会越来越多。

  婆家不清楚,下家找不到

  受访的基层教育干部说,有一些原来设在乡镇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退出后,属于乡镇资产,由乡镇收回进行管理处置。在东部某省,有的闲置中小学已经变成社区活动中心、乡镇办公用房等。

  还有一部分学校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它们撤并后,还归教育部门管,产权在教育系统。

#p#分页标题#e#

  大部分被撤掉的农村中小学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下,由村级组织协调,村民小组提供土地,村民集资投工兴建的,国家仅给予少量补助。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办理房产登记手续及土地使用证,校舍产权归属不够明晰,致使处置找不到婆家。

  当学校在用的时候,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撤了之后,校舍就是村里的集体资产,一般由村委会处置。村里对这些闲置校舍进行再利用,有的改造成支部,有的作为村里的办公用房等设施,还有的仍在闲置。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随着移民搬迁,一些校舍被拆除变成耕地。一些未搬迁的村子,留村人口已经很少,年轻人出去打工,村子逐渐荒芜。这样的校舍经济价值低,很难开发变卖再利用。

  还有的闲置校舍无法说清属于哪一个村庄,土地属于村集体,各方面出资、产权混乱。那所飞出麻雀的闲置中学,土地分属两个不同的村庄。“当时两个村里有的出地多,有的出工多。现在究竟两个村如何划分产权都不清楚。”在这所学校家属区居住的一名老师说。

  分类施策让闲置校舍变资源

  许多受访者表示,如何有效减少闲置、半闲置学校的资源浪费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是出台处置政策,明确主体责任,摸清家底,有序合理处置。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成立撤并校舍处置相关联席机构,不论产权归属和当时修建学校的资金来源,先统一到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经过专业审计,建立档案,归口到国有资产管理,在后续的处置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产权评估、细分。

  二是加强综合利用。在保障教育的前提下,优先满足村里公益事业需要,闲置学校可改造后为村委会办公、村民活动中心、养老院等使用。

  三是在生源逐渐流失的教学点附设幼儿园,为农村中小学培育生源。半月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呈现日益旺盛之势。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进城入学花费不大,但学前教育得自己掏钱,在城里上幼儿园的费用对农村家长来说是较重的负担,因此农村适龄儿童倾向就近入园。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黄家小学内附设了幼儿园,校长章平生介绍,2015年幼儿园只有9个学生,今年幼儿园人数已增至30人。

  四是在贫困地区应保留闲置、半闲置学校,为贫困低龄儿童提供就学机会。甘肃省教育厅数据显示,全省有百人以下学校7919所,其中85%位于贫困县和深度贫困县。这些学校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

  “这些教学点不能撤并。”平凉市教育局副局长魏晓波说,“这些学校不在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很有可能失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